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制菜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与餐饮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物,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餐饮业的变革,预制菜行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预制菜行业现状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态势
预制菜市场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自2015年起,预制菜行业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5400亿元,较上一年度实现了显著增长。天风证券研报预测,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这一增长态势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快节奏的生活催生了“懒宅经济”,使得家庭端对便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餐饮业标准化、连锁化趋势下,B端对降本增效的需求显著,预制菜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选择;冷链物流技术的突破,有效解决了预制菜存储与配送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二)产业链发展状况
预制菜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配送的完整环节。在原材料供应端,我国丰富的农牧水产资源为预制菜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山东寿光为例,其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已带动周边20万亩蔬菜基地升级,为预制菜产业提供了稳定且优质的蔬菜原料。
生产加工环节,预制菜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液氮速冻、真空慢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制菜的保质期延长至12—18个月,风味还原度提升至90%以上。同时,企业还注重产品的研发创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出了多样化的预制菜产品。
销售配送环节,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成为主流。线上,电商平台成为预制菜销售的重要渠道,众多预制菜品牌纷纷入驻各大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促销活动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店等也纷纷布局预制菜销售区域,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买体验。冷链物流的发展为预制菜的配送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全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预制菜专用冷链网络覆盖率提升至75%,配送成本下降15%。
(三)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
政府对预制菜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行业发展。2023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要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含义进行了明确规定,即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
在标准建设方面,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中国饭店协会发布《预制菜品质分级及评价》和《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支撑;江苏省餐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江苏省餐饮协会牵头发布《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预制菜生产经营《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十条》;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等。这些标准的出台,有助于规范预制菜行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四)行业竞争格局
当前,预制菜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安井食品以4.9%的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其速冻菜肴业务三年增长超300%,2023年营收突破60亿元。第二梯队中,味知香、千味央厨、国联水产等企业市占率在1%—3%区间,依托大单品策略(如小龙虾、酸菜鱼)抢占细分市场。
从企业类型来看,预制菜行业参与者众多,包括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零售企业等。餐饮企业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将预制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食品加工企业则专注于预制菜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零售企业利用自身的销售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买渠道。
然而,目前预制菜行业尚未出现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领军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数据显示,2023年预制菜上市企业仅14家营收超亿元,与超过5000亿元的行业市场规模相比,这些头部企业占比仅3.5%。随着行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优质企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手段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二、预制菜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标准化不足
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预制菜相关标准,但目前预制菜行业仍存在标准化不足的问题。由于预制菜行业生产只有企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缺少统一的产品生产、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等标准规范,相关企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生产工艺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和标准化生产配送。这给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
(二)消费者信任度待提升
预制菜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由于国内预制菜生产商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居多,并且多数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产品质量风险。多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预制菜消费者,消费满意度并不高。消费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菜品种类、口味、性价比、营养搭配等因素。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如“3·15”晚会曝光个别企业使用未达标准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消费热情,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
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目前,预制菜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山东、四川、重庆、福建、浙江、江西、上海、辽宁等具有预制菜规模化产业园区的代表省份。这些地区凭借其丰富的农牧水产资源、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政策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较为成熟。而中西部地区预制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份额较低。这种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不仅限制了预制菜行业的整体发展规模,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
(一)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预测,未来,预制菜行业将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国家层面将加快预制菜全链条标准制定,涵盖原料、加工、包装等环节,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预制菜企业也将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企业将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口味和营养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预制菜套餐。例如,推出传统菜肴口味和全球各地特色美食相结合的预制菜产品;根据季节和节日的变化,推出应季和节日特色的预制菜产品。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并存,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推动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全球化布局加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预制菜行业将迎来全球化布局的新机遇。我国预制菜企业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餐预制菜出口基地,满足海外中餐厅及家庭需求。目前,东南亚市场对中国预制菜的需求年增65%,佛跳墙、宫保鸡丁等地域特色菜品成为海外中餐厅的标配。未来,预制菜企业将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中国预制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将是预制菜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保鲜技术方面,气调包装(MAP)渗透率将从30%提升至50%,液氮速冻成本下降40%,推动高端鲜食预制菜普及。智能制造方面,AI配方优化系统可缩短新品研发周期至4周,智能分拣、AGV搬运使人工成本降低25%。绿色转型方面,可降解包装材料使用率2026年将超60%,光伏冷库、氢能冷链车减碳30%以上。此外,细胞培育肉技术的成熟将降低肉类预制菜的成本并提高其可持续性;3D打印技术则可以实现老年膳食等定制化预制菜的生产。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提升预制菜的品质和口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推动预制菜产业升级。
(四)消费场景多元化
预制菜的消费场景将不断拓展和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家庭消费和餐饮企业供应外,预制菜将逐渐渗透到更多的消费场景中。在家庭场景方面,“一人食”套餐销量持续增长,空气炸锅专用预制菜受到消费者青睐。新零售场景中,便利店鲜食柜预制菜占比不断提高,无人售货机进驻写字楼,满足消费者“5分钟即取即热”的需求。跨境场景下,预制菜企业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海外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中餐体验。此外,预制菜还将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预制菜产品,满足消费者在旅游、文化体验等方面的需求。
......
如需了解更多预制菜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