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行业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球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碳交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 行业定义与特点
碳交易行业,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通过显性碳定价原则,也称“污染者付费”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交易具有良好的政策兼容性、区域和行业拓展性以及金融衍生性,在全球得以广泛应用,发展势头不断增强。
2. 全球碳交易市场概况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全球共28个碳交易体系已经生效,20余个正在开发或设计。碳市场已覆盖了全球约1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3的人口和55%的GDP,实施区域已从发达国家逐渐扩展至发展中国家。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全球建立最早、最成熟且最具影响力的碳市场。
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
中国碳交易市场自2002年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全国性市场与8家试点市场共存的市场格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碳价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4. 市场机制与制度建设
碳交易市场的制度框架体系逐步完善,包括配额管理、CCER抵消机制、MRV管理机制和碳价调控机制等。其中,配额管理机制是碳市场的核心,主要包括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碳配额为主、CCER为辅。碳配额发放主要有两种模式:免费发放和付费(拍卖或者固定价格),以免费发放为主,付费占比较低。
5. 市场规模与交易情况
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碳价中枢达到96.01元/吨,年末收盘价为97.49元/吨,同比上涨22.75%,显示出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与活跃度。
全球碳交易市场已覆盖了全球约1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3的人口和55%的GDP。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和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中国碳交易市场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随着更多高排放行业的纳入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机制有望显著改善。预计到2030年前,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
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未来将逐步向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扩展。碳资产证券化、碳抵押贷款等创新工具的开发,也将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市场,推动碳交易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此外,已有14家券商获准参与碳市场,金融机构的加入为市场提供了专业支持,同时推动了碳金融生态的构建。
1. 行业扩容与政策优化
全国碳市场将继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同时,将逐步推行配额有偿分配,优化履约机制,提高市场效率。政策优化将为碳市场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2. 碳金融创新
碳金融创新将成为碳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金融机构的参与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碳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碳资产证券化、碳抵押贷款等创新工具的开发,将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市场,推动碳交易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3. 国际合作与竞争力提升
作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大的碳市场,中国正在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技术合作,不断提升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随着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绿色贸易政策的推进,全国碳市场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结
碳交易行业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和碳市场的不断发展,碳交易将成为推动全球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对于碳交易行业而言,需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推动金融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碳交易行业还需要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