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事遇见风景:番茄小说让数字阅读时代文学与文旅同频共振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个莺飞草长的季节,番茄小说通过发起“番茄全民阅读月”“番茄十二日谈”等多场活动,连接阅读和旅行,将苏州同里、武汉长江、大同古城装订成书页,邀请全国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历史与人文的脉搏。同时借助抖音直播间里的实时互动,让文学从纸上跃入现实,让作家与读者在风景中,一同寻找故事的注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让更多人在旅行中领略阅读之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苏州同里古镇,中国作协会员、小说《洞庭茶师》作者童敏敏(笔名童童)带领广大网友、读者穿梭于茶园与石桥之间。直播镜头下,退思园的石舫与书中的“悬空茶台”遥相呼应,水乡货郎的手势暗号与小说情节交织成趣。“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感觉自己正在跟苏州慢慢融合,希望这种融合能够在更多的文学作品上呈现出来。”童敏敏的感慨,道出了文学与城市共生共长的真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武汉长江之畔,网络文学与江湖气度碰撞出火花。著名作家匪我思存、番茄小说老年创作者文心再雕梦(张旭涛)、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教授共话城市叙事。黄鹤楼的砖铭、东湖的樱花、市井的烟火,既是作者们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成为武汉文旅融合的鲜活名片。“网络文学讲的大多是草根的故事,却能撬动一座城的发展动能。”匪我思存如是说。
大同古城则成为科幻与现实的时空交点。在“番茄十二日谈”上,围绕着“如果失去幻想,人类将会怎样”这一主题,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三体》作者刘慈欣、科幻作家陈楸帆等作家畅谈科幻的边界,让这座千年古城在科幻畅享中焕发新生。“科幻是提出现实问题的思想实验。”刘慈欣的论断,为整场对谈注入了哲学深度。
“番茄十二日谈”直播间中,阿来、刘慈欣、陈楸帆、王自律等作家进行科幻对谈
在数字时代书写文学的新脚本
其中,于大同举办的科幻作家直播对谈与AI遥相呼应,虚实结合引人深思,成为系列活动的压轴。
刘慈欣直言:“科幻将现实的人置于非现实环境,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寻找答案。”这一观点呼应了他在《三体》中构建的宏大叙事——人类面对宇宙黑暗森林法则的困境,本质是对当下文明冲突的隐喻。阿来则从文学角度剖析:“刘慈欣的科幻始终扎根现实关怀,《乡村教师》里的教育困境、《三体》中的文明博弈,既可以放在将来,其实也是当下我们面临的困境。”
针对AI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文学创作造成的冲击这一议题,陈楸帆认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人、人性、社会的洞察是历久弥新的,而文学创作中最迷人的地方,即在于“写的过程中想法在变,外部世界也在变。”
科幻题材的繁荣,离不开真实世界中科技变迁的推动。在几位作家的共同回忆中,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的崛起,与全社会对科学的乐观信仰密不可分。如今,数字阅读的普及让科幻抵达更广泛人群,目前《三体》以近1100万阅读量、5.8万条书评,长期以来高居番茄小说电子出版物阅读排行第一名。这印证了阿来的观点:科幻曾是边缘题材,而如今,已成为与时代和世界对话的桥梁。
数字阅读:从科幻概念成为生活日常
三十年前,电子书、在线阅读甚至还是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事物”。而在现如今,数字阅读已成为中国网友的日常。番茄小说平台的数据显示:37万部电子出版物、每日超千万人次阅读,构筑起“全民皆可读”的生态。技术不仅改变了阅读形式,更重构了文学传播的路径。
数字阅读的便捷性,让古人崇尚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可能。读者可以在通勤时翻阅《三体》,在旅途中品味《洞庭茶师》,甚至像番茄小说“全民阅读月”倡导的那样“带着故事走入风景”。
这种“文学+文旅”的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当《洞庭茶师》的读者漫步同里古镇,当《黄鹤楼》的诗句在长江游轮上被吟诵,文学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地理、历史、人文共振的体验。正如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所言:“我们希望通过全民阅读月活动,让好故事激活好风景。”
从苏州到武汉,再至大同,番茄小说以文学为纽带,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刘慈欣说:“科幻的想象总与现实千丝万缕相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字阅读,它曾是狂想,如今已成基础设施,让每个人都能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
【责任编辑:周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