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行业展望:决战猪周期还有希望吗?

小微 小微
66536
2024月02月12日

作为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周期行业之一,养猪业的情况总是格外令人在意,参与博弈周期反弹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在2023年猪周期拐点落空的背景下,2024年还有决战猪周期的可能吗?

2024年行业展望:决战猪周期还有希望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产能去化缓慢 能繁数据仍高企

先来看看养猪业产能去化的关键指标。据农业部数据,2023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42万头,比2022年12月末的阶段性高点减少约250万头,同比减少5.7%。

从历史数据来看,2022年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价格反弹和高利润期,导致产能去化被迫中断,能繁母猪存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来到2023年,虽然行业持续亏损,但能繁数据主要是下半年才开始下降,且产能去化仍比较缓慢,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距离。

按照从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变化到商品猪供给变化通常需要9-10个月左右的周期来算。可以简单判断,2024年上半年,猪肉的市场供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此外,春节阶段性旺季过后,猪肉需求将迎来相对淡季,猪价易跌难涨,上半年猪企大概率仍将面临养殖亏损局面。

下半年的情况则会好一些,猪价有望迎来小幅回暖。但能否如2022年那般有比较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回暖还要持续观察,今年一季度产能去化情况或成影响下半年行情的关键。

还有一个关键判断,虽然产能去化缓慢,但仍将对2024年供需关系的改善形成一定正向支撑,因此2024年全年的猪价水平很大概率将优于2023年,猪企业绩将迎来一些修复,但流动性和负债压力仍然存在。

复盘来看,自2021年以来,生猪养殖企业的日子就很难过。除了2022年4月到2022年10月,生猪价格仅维持6个多月的上升期外,其余月份价格都在周期底部徘徊。

被机构们寄予厚望的2023年,猪价也并能如期迎来拐点,养殖亏损成全年主旋律。2023年平均猪价在14-15元/公斤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本轮周期亏损期超过了15个月。

02猪企“暴雷式”去化的必然性

目前来看,养殖端各个环节的亏损仍是难以扭转的事实。虽然规模养殖场已经成为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大幅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但前期的大幅扩张导致的上市猪企们现金流和负债率已经高企,部分猪企甚至已经进入危险区间。

比如傲农生物1月份已四次发布债务逾期公告,公司在最新发布的公告中表示,由于流动资金紧张,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出现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情形。截至1月23日,公司在金融机构新增逾期的债务本息合计约3.1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2.76%。

傲农生物表示,债务逾期事项将会导致公司融资能力下降,公司将面临支付相关逾期利息等情况,进而导致公司财务费用增加,加剧公司资金紧张状况,对部分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傲农生物负债合计为147.8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9.41%。

虽然过去傲农生物也在积极自救,希望通过引入股东、出售资产等方式以求“回血”,但超14亿元定增迟迟无法落地,易主大北农的计划因股份冻结和司法标记快速告吹,公司的资金困局已经明牌。

虽然大家都不想成为正邦第二,但生猪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升,中小养殖户出清对整个行业供给的影响已不如从前,规模猪企暴雷式出清的效果更加明显。数据显示,此前暴雷的*ST正邦,2023年累计销售生猪547.85万头,同比下降35.14%。

反观其他猪企,牧原股份2023年销售生猪6381.6万头,同比增长4.27%;温氏股份2023年销售肉猪2626.22万头,同比增长46.65%;新希望2023年销售生猪1768.24万头,同比增长21.0%。这三家猪企年度销量均创历史新高。往后看,或许只有大型猪企倒下出清产能,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周期拐点。

最后来分享下机构对养猪业的观点:湘财证券对2024年的生猪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2023年之后猪粮比一直处于盈亏点以下,2023年7月能繁母猪开始下降,预计2024年下半年左右生猪出栏数量将逐步下滑,届时猪价可能迎来相对可观的上涨。

太平洋证券则认为,行业产能持续出清,2024年猪周期有望反转。该机构认为,前低猪价折射出消费需求回暖缓慢,叠加春节过后消费需求陡降,届时猪价大概率会回落导致行业持续亏损,超长时间亏损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或迫使产能被动出清。我们预计,猪价底部向上拐点或在2-3季度出现。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国信证券曾光:大消费2024年大有可为!看好三类企业

国信证券曾光:大消费2024年大有可为!看好三类企业

小微 小微
60945
2024-02-16
(原标题:时报会客厅 | 国信证券曾光:大消费2024年大有可为!看好三类企业)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2023年初的淄博烧烤到2023年末的哈尔滨冰雪旅游,2023年的节假日人潮汹涌,整体消费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尤其是线下消费更是亮点颇多。不过,市场依然对消费行业未来的整体增速充满疑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此,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大消费组组长曾光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文旅市场的现象刚好契合了当前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消费的浪潮。在他看来,性价比消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发达国家在消费理性化之后也会趋向性价比消费,他相信未来随着整个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就业率的回升,大消费市场在2024年大有可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记者: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冰雪旅游,您怎么看待2023年的消费行业现象,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曾光:2023年是属于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第一个特点是线下消费比线上增速要来得更高,因为2022年线下基数相对较低。第二个特点是性价比,疫情三年可能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所以2023年大家提到更多的是性价比消费。不管是淄博烧烤还是哈尔滨的冰雪游,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都属于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也是很多人会选择淄博或者说哈尔滨的核心原因。当前热闹的文旅市场现象正好契合了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消费的浪潮。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出各种各样的促消费政策,展望2024年,您觉得消费行业的复苏力度有望较2023年扩大吗? 曾光:在2023年线下回补性的消费之后,2024年线下消费会进入一个高基数或者属于一个常规性增长的阶段,所以2024年不管是线下消费还是线上消费,都会迎来一个平稳增长的格局。这是我们预测消费行业公司的一个关键的假设之一。 2024年,整个消费市场是中央和各个地方政府都非常重点抓的一个领域。目前消费在GDP的占比其实已接近40%,与美国的历史经验对比,它还会往60%、70%的方向走。中国未来也会从制造业往消费市场的大方向走,就是以前中国可能是一个制造中心,但未来也会变成一个消费中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把2024年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希望寄托在消费这一领域,因为不管是投资还是出口,可能都是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因此,消费其实是GDP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地方政府也都意识到这一点,很多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的出台,其实都是鼓励大家去消费。大家可能认为,性价比消费是大家没钱了,但是如果从银行的储蓄来看,中国人的储蓄其实还是挺多的。目前是属于可能有钱,但是消费的意愿在下降,未来随着整个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就业率的回升,我相信整个消费市场在2024年还是大有可为的。 证券时报记者:您刚刚也提到,现在的消费者更多的是转向了性价比消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对于消费行业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曾光:我要强调一点,性价比消费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跟收入有关系,但是也没有绝对的关系。像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其实在慢慢地消费理性化之后,也会转向性价比消费,同时个性化的消费特征也会比较明显。 对企业而言,第一,你的研发实力要很强;第二,你的制造和供应链整合要非常突出,你要给别人的是一个物超所值的东西,但是企业也不是做公益,它也需要赚钱、给股东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反向理解,即提供给消费者不贵的好东西,同时企业也能赚钱,这也代表企业的成本管控是非常优秀的。所以中国企业未来也将开始逐渐走向一个精细化发展阶段,这能为企业提供一个长期增长的动能,我们对这类企业的成本、费用率相关指标的关注度也会比较高。 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国潮风在消费赛道劲吹,国货也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您觉得在国潮或国货品牌当中,拥有哪些特征的标的值得重点关注? 曾光:国潮代表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成果。当前中国制造业已是全球第一大规模,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能够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中国企业也能够顺应互联网营销的思路,更加打动年轻人,跟年轻人更有亲近感,这几年国潮取得了非常蓬勃的发展,这都是中国制造业+互联网营销强强联合的效果。 中国制造业未来潜力还很大,目前,中国制造业在中高端层面可能跟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同一个赛道、同一个子领域来看,很多企业很多品牌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跟国际巨头接近,甚至赶超。 但部分领域要能真正追赶上还需要时间,同时整体国潮的价格相对于国际品牌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品牌力和品质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一差距是越来越小的。 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国潮产品,背后也还是性价比消费在其中起了作用。如果国内企业在定价时盲目追求高价,却没有进行品牌力的长期打造,这样可能会舍本逐末,高价格也会影响到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
证监会:将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

证监会:将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

小微 小微
49543
2024-02-23
(原标题:证监会:将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证监会网站消息 2024年2月23日,证监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证监会回应了多个市场关注的问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针对媒体提出的“怎么看待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的危害,能否介绍一下稽查执法下一步打击操纵市扬、内幕交易方面的主要考虑”问题,证监会首席检查官、稽查局局长李明表示,操纵市场通过人为操控,扭曲股票价格,引发股价暴涨暴跌,误导投资者交易决策,获利离场后,留下“一地鸡毛”,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其实质就是“骗”;内幕交易中少数人掌握内幕信息,抢先交易,占有更多获利机会,妄图在“无人察觉”中谋取暴利,其实质就是“偷”。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会破坏以价值投资为导向的市场生态,助长打探消息、投机炒作的恶劣风气,干扰投资者价值判断,形成了脱离基本面“炒差炒烂”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市场定价功能发挥,侵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 “对此,我会将通过全方位监控、大数据碰撞、多渠道收集、智能化分析等多维技术手段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进行精准识别、严厉打击。一方面,重点惩治关键少数。部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监高违背忠实义务,利用其身份职位优势,偷看‘底牌’,控制信息披露、炒作热点、安排股评、囤积股票、对倒拉抬、抢先交易,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必须予以严惩。我们将加强信息披露与交易监管联动,对相关线索进行增维拓展分析,持续精准高效打击,让敢于以身试法的关键少数受教训、长记性;另一方面,紧盯新型违法案件。及时打击利用新产品、新技术从事违法违规行为,消除监管盲区。如某些团伙利用场外个股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放大操纵收益,部分人员对LOF基金、可转债等品种实施操纵,目前均已从严查办。近期,还出现部分团伙利用远程操控软件隐藏交易痕迹操纵市场,为快速卖出而清仓式砸盘出货,牟取巨额非法利益,我会已配合公安机关完成收网,后续将推动严肃刑事追责。”李明进一步表示。 对于近日有媒体报道IPO要倒查10年,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回应表示,“证监会系统坚持以投资者为本,从严审核拟上市企业,对违法违规、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严惩不贷,用监管的威慑力让企业不敢“带病闯关”,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企业上市后,财务真实性仍是日常监管的重中之重。我们综合运用定期报告监管、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循环筛查高风险可疑类公司,发现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依法立案查处,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说,无论是在审的拟上市企业,还是已经上市的企业,无论是什么时候上市的企业,都要受到证监会持续严格监管。” “防范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没有IPO倒查10年的安排,媒体出现这方面说法,体现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关心关注。在发行上市监管工作中,我们正在持续加强全链条把关,严审重罚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我们也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回应投资者的关切。”严伯进表示。 ...
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闫峰:建议吸收借鉴海外经验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闫峰:建议吸收借鉴海外经验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小微 小微
56906
2024-03-04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闫峰:建议吸收借鉴海外经验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月4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闫峰带来了《吸收借鉴海外经验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提案》。闫峰表示,经研究、分析、对比海外发达经济体通过主权基金、财富基金加大股权投资促进市场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建议我国参考国际经验,推动社保基金、中投公司、外汇局投资主体华安公司等投资主体采取更为积极的投资政策,加大公开市场股票投资比重,稳定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输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国外经验来看,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淡马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日本政府养老基金等主权基金采取较为积极的投资策略,在注重长线稳健回报同时维持超过50%的股权资产投资比例,其经验值得借鉴。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方面,截至2023年底基金市值为15.77亿挪威克朗,折合1.50万亿美元,其中69.8%为股票投资,2023年股票投资回报率为21%,仅微软、苹果、英伟达、脸书、亚马逊、谷歌、特斯拉、诺和诺德、博通、阿斯麦十家公司股票即为基金贡献了653亿美元的回报,基金1998―2023年平均年化回报率为6.1%;淡马锡方面,截至2023年3月底投资组合净值为3820亿新元(折合约2870亿美元),其中股票占比约41%(根据年报数据股权资产占比超过50%),其自1974年成立以来年化回报率为14%。 从国内实践来看,社保基金方面,根据最近可取得数据,我国社保基金2023年第三季度末合计持有A股股票4318亿元(数据来源:同花顺),以2022年社保基金年报披露境内投资资产26017亿元作为基数估算,A股股票投资占比约为16.6%,占比偏低,而存款、国债等无风险类资产配置比例按照法律规定不得低于40%,设定比例过高。 中投公司方面,2022年年报显示,公开市场股票投资在对外投资组合四大类资产中占比为28.6%,占比不高,有较大提升空间。 外汇管理局方面,202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为31277亿美元,目前难以取得外汇局旗下华安等四家公司资产配置数据。根据储备管理政策判断,配置以现金类资产、国债、公司债券投资为主,股票占比偏低。 基于国际国内主权基金股权投资实践的对比、差异和实效,建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协同,推动社保基金、中投、华安系三大主权投资主体,适度提升股票资产比重,重点提升境内外具投资价值的核心蓝筹配置比重,一方面有效扩大长线机构投资者基础,防范市场大幅波动,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另一方面,通过参与IPO、配售增发、二级市场交易提升绩优股估值水平,为实体经济输血,并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而实现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经营管理团队的约束、管控和激励,提升上市公司造血能力,实现反哺资本市场,形成融资投资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校对:王锦程...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

小微 小微
63898
2024-03-07
(原标题: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图片可进入证券时报“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来源:新华社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丨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去年以来,中国物价涨幅持续低位运行,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中国经济真的陷入通缩了吗?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权威专家,分析这一问题,回应外界关切。 物价低位运行意味着通缩吗?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下降,至2024年1月份同比下降0.8%。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延续下降态势。 物价低位运行,引发一些关于中国经济会否陷入通缩的担忧声音。 判断是否陷入通缩,首先要厘清概念。经济学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这就既要看物价运行之“形”,也要观货币供应之“态”,更要察经济发展之“势”。 ――物价运行:总体低位,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根据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这一数据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去年,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表明我国工业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供需总体稳定。PPI同比降幅也从去年6月份的最高下降5.4%,收窄至2024年1月份的下降2.5%。 去年以来,我国物价月度水平始终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2024年1月份,CPI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 ――货币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截至2024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去年同期高基数背景下,保持了合理增速。 社会融资规模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1月份,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 ――经济发展:总体回升向好。 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02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等指标较去年12月份有所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通缩往往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判断通缩不应仅盯一两个价格指标。”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说,整体上看,中国没有出现通缩,更不存在通缩外溢,所谓“中国经济通缩”完全是个伪命题。 荷兰国际集团(ING)前不久发布报告指出,关于中国通缩的讨论被外界夸大,1月份中国整体CPI和核心CPI环比均上涨,反映中国未陷入“通缩螺旋”。 “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出现整体通缩趋势。”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不久前表示。 物价涨幅低位运行原因何在? 物价关系经济运行,影响百姓生活。当前,中国物价涨幅低位运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物流保持通畅,产品供给充足,但需求受预期不稳、收入分配分化等因素制约,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供需恢复时间差是物价走低的主要因素。 金李委员表示,2022年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2023年CPI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此外,猪肉价格在中国CPI中占有较高权重,受生猪和猪肉供应充裕,叠加猪肉消费不旺影响,国内猪价持续走低,拉低了CPI涨幅。 输入性因素也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疫情之后,为了应对高通胀,美欧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美欧的CPI同比涨幅已经由前期10%左右的高点回落至目前的3%左右。“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超预期下跌,对中国价格水平带来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中国物价走低或将对全球贸易品价格产生一定正面溢出效应,有助于缓解部分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超常规刺激政策“后遗症”。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造成当前中国物价低位运行的因素主要是阶段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并非趋势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定在3%左右。根据5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设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综合分析2023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和2024年新涨价因素,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 “这一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国内物价企稳回升的总体趋势,并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
科创板新能源板块勇立潮头:带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

科创板新能源板块勇立潮头:带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

小微 小微
77510
2024-03-07
(原标题:科创板新能源板块勇立潮头:带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供应从传统油气转向绿色、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演进,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10多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壮大,在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科创板充分发挥服务科技创新作用,进一步强化新能源行业领先优势,带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促进科技、资本、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科创板已汇聚了全球光伏组件供应商“第一梯队”的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三大巨头,及光伏硅料行业龙头大全能源,合计市值约2553亿元。同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设备、整装电池厂商等环节14家动力电池企业陆续在科创板上市,市占率位居行业前列,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 近期,上交所专项工作组集中调研走访了一批科创板新能源企业,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的支持力度。多家公司在调研中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主业,不断创新,夯实国内、海外两个市场,擦亮产业出海的新名片,同时坚持以投资者为本,不断丰富“提质增效重回报”举措。 “链主”企业勇立潮头,业绩表现持续领先 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稳步增加,光伏市场对于N型先进产品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科创板“链主”企业充分发挥全球竞争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对行业周期波动下的激烈竞争,“四连冠”晶科能源凭借在N型组件上的先发优势,时隔三年后再次摘得全球组件出货量桂冠,天合光能、阿特斯紧随其后,均位列全球前五。2023年,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营收双双突破千亿,分别实现1186.82亿元、1135.10亿元,阿特斯营收跨越至513.10亿元;3家公司全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54.97%、51.12%、34.61%。 在光伏逆变器、设备及辅材等细分领域,科创板也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补齐产业链短板,标志着科创板光伏产业链生态的日趋完善。“逆变器龙头”禾迈股份以光伏、储能为核心赛道,核心产品微型逆变器2022、2023年连续两年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切片专业户”高测股份光伏设备订单大幅增加,龙头地位持续稳固,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73.19%,净利润同比增长85.32%;“串焊机领军者”奥特维市占率稳居第一,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78.11%,净利润同比增长76.15%。 在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2023年,容百科技三元正极材料出货持续增长,全球市占率超10%,连续三年保持行业首位;孚能科技动力电池出口销量全国第三、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不含中国)装车量排名全球第七,充分彰显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领先优势。 海外市场势头强劲,全球化布局多点开花 中国新能源市场正进入深度渗透期,海外市场扩张助力中国企业全球电动化渗透率持续提升,海外高溢价光伏市场也将助推科创板上市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杭可科技目前海外业务发展较好,新签海外订单大幅增长。在海外市场的主要大客户包括LG、SK、三星、远景等,2023年前三季度,受益于高毛利率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增加,公司毛利率提升至39.43%,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公司不断增设海外子公司,维护已有日韩重要客户,不断开拓欧美本土客户,有望在新的海外扩张浪潮中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 容百科技秉持全球化战略,韩国全资子公司JS株式会社作为国内企业唯一在海外投产的大型正极材料工厂,一期项目于2023年正式投产,产量持续稳步提升。2023年8月正式启动二期4万吨/年三元材料和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的开工仪式。同时,公司与全球领先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的韩国上市公司LGES签署《联合研究与开发协议》,双方围绕磷酸锰铁锂、无前驱体正极材料和中镍高电压等材料领域,开展全面深度的合作。 科创板光伏组件龙头企业也一直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份额多年位居海外主要市场领先地位。如阿特斯,作为国际化经营能力领先的光储企业,海外销售收入占比长期超过70%,在境外设有超20家销售公司,客户覆盖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上半年,阿特斯的欧洲市场出货量同比增加57%;传统优势市场拉美市场销售渠道从巴西延伸至秘鲁、智利等国家,连续两季度实现单季1GW以上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15%;新兴市场非洲出货量呈爆发式增长,同比提升340%。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提质增效 在业绩和市场持续向好的同时,科创板新能源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多重举措不断提质增效。 2023年10月,晶科能源公告自主研发的182N型高效单晶硅电池(TOPCon)转化效率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第三方测试认证,全面积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89%,再次创造了新的晶硅电池转化效率世界纪录,此外公司基于N型TOPC...
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两会聚焦这些科技“热词”

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两会聚焦这些科技“热词”

小微 小微
61529
2024-03-07
(原标题: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两会聚焦这些科技“热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领域总是集聚各种热门话题吸引众多关注,今年也不例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其中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科技热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众多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感到振奋。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t表示,此次“人工智能+”上升到行动层面,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自己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创新创业者,更加责无旁贷。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科技人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与科技和创新相关的话题在今年两会期间持续受到关注和热议,包括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知乎创始人周源等在内的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也分别基于自身的行业观察带来相关建议或提案。 01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首要任务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这一概念继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今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可以说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围绕新质生产力,众多科技从业者从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表示,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集成和能力组合,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和全球化发展四方面来实现。 李东生强调,科技创新是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在基础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及工业软件等领域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企业必须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这既是一场加速跑,又是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深度融合的接力赛。”谈及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表示,“科技成果只有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贾少谦看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为此,他建议,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设立激光显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急需目标加快共性技术研发供给,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更有力地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在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CEO周源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等。 周源在《关于以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提案》中建议,明确功能定位,健全“新职人”群体终身职业技能提升机制;强化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载体;突出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范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将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机会,”科尔尼管理咨询合伙人周鹏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当前产业转型和升级过程中涌现出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经济两大机遇。对于制造类外资企业,智能制造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如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供应链。同时,绿色低碳经济领域也提供可再生能源和减碳解决方案等机遇。这些共同点构成外企在华增长战略的核心。 02 开启“人工智能+”行动 从2023年的ChatGPT到2024年初火爆的Sora,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通...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