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盈心态和ETF挤出效应夹击 主动权益基金遭遇净赎回

小微 小微
62920
2024月10月28日

证券时报记者 吴琦

止盈心态和ETF挤出效应夹击 主动权益基金遭遇净赎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期,A股市场在震荡中反弹,各类指数年内涨幅普遍不小,基金净值出现回升。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第三季度实现10.68%正回报,最新年内收益达到了5.48%,主动权益基金赚钱效应逐渐增强。

止盈心态和ETF挤出效应夹击 主动权益基金遭遇净赎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过,从最新披露的基金三季报来看,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仍受到持有人的净赎回,出现基金净值回升却遭净赎回的尴尬。

止盈心态和ETF挤出效应夹击 主动权益基金遭遇净赎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主动权益基金亏损严重,引发持有人不满。出于止盈心理,一部分基金持有人在基金出现浮盈后,有可能进行一定的止盈操作,造成主动权益基金的净赎回压力。主动权益基金若想重获持有人信任,唯有通过稳健获取超额收益,持续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方能有助于重建投资者投资信心。

超八成主动

权益基金遭赎回

凭借近一个月反弹,年内不少主动权益基金实现由亏转盈。如连续亏损5个季度的偏股混合型基金终于迎来反弹,该指数今年三季度实现10.68%涨幅,最新年内收益则达到了5.48%。具体产品来看,截至10月25日,超3200只主动权益基金今年实现正收益,占比超七成。

不过,最新披露完毕的基金三季报数据却显示,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仍遭到持有人的净赎回,出现基金净值回升份额却缩水的尴尬。

相比二季度末,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和普通股票型基金三季度分别被基金持有人净赎回618.87亿份、362.95亿份和110.31亿份。上述三个类型三季度基金净值平均涨幅为10.68%、8.6%和11.83%。

具体产品来看,超八成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三季度遭到持有人赎回。一些规模较大的主动权益基金更是成为基金净赎回的主要目标,如29只百亿规模主动权益基金产品中有27只被净赎回。此外,不少净赎回份额较大的基金产品为三年持有期基金。2021年市场高峰期发行的一批三年持有期基金在今年三季度陆续进入开放状态,因持有三年未能取得理想收益而被大幅净赎回。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基金持有人净赎回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不乏一些年内涨幅较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如今年涨幅超30%的77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有44只基金三季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净赎回。尽管一些基金净值创出历史新高,意味着基金持有人均能实现正收益,但是仍未能扭转持有人净赎回的趋势。

止盈心态和

ETF挤出效应是主因

过往,主动权益基金被持续净赎回,主要原因是基金业绩欠佳,导致持有人离场。

与此前几个季度主动权益基金频遭净赎回的原因不同,三季度主动权益基金被净赎回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持有人主观存在止盈心态,以及ETF爆发吸引投资者涌入而产生的客观挤出效应。

近一个月以来,市场虽已出现明显反弹,不少基金净值出现反弹,但是拉长周期看,仍有不少基金持有人账户处于亏损状态。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自2019年开始出现大幅膨胀,2022年年初规模扩张至历史最高位。以混合型基金为例,其间,全市场混合型基金份额连续12个季度实现增长。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的高点也是A股市场阶段高位,此后,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出现全面回调,不少基金自高位净值跌幅超过50%。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2022年、2023年分别下跌21.03%和13.52%。长时间大面积亏损引发基金持有人赎回潮,主动权益基金份额也持续缩水,如混合型基金份额连续10个季度被净赎回。此外,因为赎回,一些近期业绩表现并不差的主动权益基金进入“迷你”状态,游走在清盘边缘。

尽管近期市场有所回暖,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迅速修复,但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距2021年高点,回调幅度仍高达30%,这意味着在2021年最高点买入基金后持有至今的多数持有人仍处于较大亏损状态。

“市场长期调整,投资者担心基金赚钱效应难以持续,选择在回本后赎回。”有基金投资者表示。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基金持有人在9月底和10月初对已经回本的基金选择了落袋为安。不过,也有基金持有人向记者表示,因害怕踏空行情,又将赎回基金的资金重新投入A股市场,其中部分资金选择买入ETF。

从数据来看,与上述投资者操作类似,将赎回主动权益基金的资金转向投入ETF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股票型ETF三季度期间合计有1651亿份净申购,净流入金额高达5364亿元。ETF手续费低廉、流动性好、透明度高等显著优势成为资金拥抱ETF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ETF类型丰富,覆盖面较广,尤其是宽基ETF,被认为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

分析人士认为,市场对权益市场未来表现寄予期望,ETF作为配置权益市场的重要工具,对主动权益基金势必会产生挤出效应。

提高持有人体验

才能获得信任

主动权益基金和以ETF为首的被动投资均是市场上重要的资产配置工具,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

截至三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在3.78万亿元,仍高于股票型指数基金产品的3.36万亿元,两者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对于当下主动权益基金发展面临的不信任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管理人自身仍需不断提升投研专业能力,改善中长期投资业绩和超额收益稳定性。

也有券商分析师指出,主动权益基金亟需抓住市场上行机会,通过稳健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推动投资者重新建立投资信心。华南一家公募的首席经济学家建议,无论是基金管理人还是基金投资者,都应该减少对短期业绩的过度追求,注重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从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仍有70只绩优主动权益基金份额增加在1亿份以上。一些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仍能持续为基金持有人创造收益,9月份基金净值创历史新高的主动权益基金数量超过百只。记者注意到,在牛市能挣到钱,在熊市能守住钱,一些极为稀缺的基金经理仍能获得基金持有人信任,管理规模屡创新高。

(编辑:许楠楠) 关键字: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证监会发声!维稳资本市场

证监会发声!维稳资本市场

小微 小微
49642
2024-02-04
(原标题:证监会发声!维稳资本市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4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部署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看要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要加快推进上市公司调研走访工作,切实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优质上市公司支持力度。 2.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加大退市力度,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3.要深入排查违法违规线索,依法严厉打击操纵市场、恶意做空、内幕交易、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 4.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机构加大逆周期布局,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5.要认真倾听广大投资者的声音,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6.要积极会同有关方面以更大力度统筹抓好稳定市场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地,稳预期、稳信心,坚决防范市场异常波动。 多措并举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上市公司调研走访工作,切实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优质上市公司支持力度。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加大退市力度,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要深入排查违法违规线索,依法严厉打击操纵市场、恶意做空、内幕交易、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机构加大逆周期布局,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要认真倾听广大投资者的声音,及时回应投资者关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要积极会同有关方面以更大力度统筹抓好稳定市场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地,稳预期、稳信心,坚决防范市场异常波动。 多次发声维稳市场 这是半个月来,证监会第四次发声维稳市场。 1月23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把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稳市场、稳信心。 1月24日,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广大投资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才能有牢固的根基,从而真正实现稳市场、稳信心。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会议指出,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 机构:A股中期表现不必过分悲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证监会之外,国资委 、央行 、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也在密集发声,稳定资本市场政策集中发力。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表示,在股市表现疲弱的情况下,各部委纷纷采取措施提振市场情绪,支持经济增长。这些举措表明,在面对经济和市场下行压力时,政府会果断推出宽松政策以支持经济。 中金公司最新研报指出,当前市场估值、成交等情绪指标仍处于历史偏底部区间,投资者入市意愿偏弱,增量资金有限,但考虑到近期稳增长、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正陆续出台和落地,政策面的积极变化有助于短期流动性风险的化解及投资者信心的提振,后续市场仍具备继续修复的动能。虽然春节前后因长假因素影响市场短期或仍有波动,但对A股中期表现不必过分悲观。...
2024年行业展望:决战猪周期还有希望吗?

2024年行业展望:决战猪周期还有希望吗?

小微 小微
66481
2024-02-12
作为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周期行业之一,养猪业的情况总是格外令人在意,参与博弈周期反弹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在2023年猪周期拐点落空的背景下,2024年还有决战猪周期的可能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产能去化缓慢 能繁数据仍高企 先来看看养猪业产能去化的关键指标。据农业部数据,2023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42万头,比2022年12月末的阶段性高点减少约250万头,同比减少5.7%。 从历史数据来看,2022年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价格反弹和高利润期,导致产能去化被迫中断,能繁母猪存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来到2023年,虽然行业持续亏损,但能繁数据主要是下半年才开始下降,且产能去化仍比较缓慢,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距离。 按照从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变化到商品猪供给变化通常需要9-10个月左右的周期来算。可以简单判断,2024年上半年,猪肉的市场供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此外,春节阶段性旺季过后,猪肉需求将迎来相对淡季,猪价易跌难涨,上半年猪企大概率仍将面临养殖亏损局面。 下半年的情况则会好一些,猪价有望迎来小幅回暖。但能否如2022年那般有比较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回暖还要持续观察,今年一季度产能去化情况或成影响下半年行情的关键。 还有一个关键判断,虽然产能去化缓慢,但仍将对2024年供需关系的改善形成一定正向支撑,因此2024年全年的猪价水平很大概率将优于2023年,猪企业绩将迎来一些修复,但流动性和负债压力仍然存在。 复盘来看,自2021年以来,生猪养殖企业的日子就很难过。除了2022年4月到2022年10月,生猪价格仅维持6个多月的上升期外,其余月份价格都在周期底部徘徊。 被机构们寄予厚望的2023年,猪价也并能如期迎来拐点,养殖亏损成全年主旋律。2023年平均猪价在14-15元/公斤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本轮周期亏损期超过了15个月。 02猪企“暴雷式”去化的必然性 目前来看,养殖端各个环节的亏损仍是难以扭转的事实。虽然规模养殖场已经成为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大幅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但前期的大幅扩张导致的上市猪企们现金流和负债率已经高企,部分猪企甚至已经进入危险区间。 比如傲农生物1月份已四次发布债务逾期公告,公司在最新发布的公告中表示,由于流动资金紧张,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出现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情形。截至1月23日,公司在金融机构新增逾期的债务本息合计约3.1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2.76%。 傲农生物表示,债务逾期事项将会导致公司融资能力下降,公司将面临支付相关逾期利息等情况,进而导致公司财务费用增加,加剧公司资金紧张状况,对部分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傲农生物负债合计为147.8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9.41%。 虽然过去傲农生物也在积极自救,希望通过引入股东、出售资产等方式以求“回血”,但超14亿元定增迟迟无法落地,易主大北农的计划因股份冻结和司法标记快速告吹,公司的资金困局已经明牌。 虽然大家都不想成为正邦第二,但生猪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升,中小养殖户出清对整个行业供给的影响已不如从前,规模猪企暴雷式出清的效果更加明显。数据显示,此前暴雷的*ST正邦,2023年累计销售生猪547.85万头,同比下降35.14%。 反观其他猪企,牧原股份2023年销售生猪6381.6万头,同比增长4.27%;温氏股份2023年销售肉猪2626.22万头,同比增长46.65%;新希望2023年销售生猪1768.24万头,同比增长21.0%。这三家猪企年度销量均创历史新高。往后看,或许只有大型猪企倒下出清产能,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周期拐点。 最后来分享下机构对养猪业的观点:湘财证券对2024年的生猪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2023年之后猪粮比一直处于盈亏点以下,2023年7月能繁母猪开始下降,预计2024年下半年左右生猪出栏数量将逐步下滑,届时猪价可能迎来相对可观的上涨。 太平洋证券则认为,行业产能持续出清,2024年猪周期有望反转。该机构认为,前低猪价折射出消费需求回暖缓慢,叠加春节过后消费需求陡降,届时猪价大概率会回落导致行业持续亏损,超长时间亏损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或迫使产能被动出清。我们预计,猪价底部向上拐点或在2-3季度出现。...
MSCI最新季度调样出炉 纳入华大智造等4只A股标的

MSCI最新季度调样出炉 纳入华大智造等4只A股标的

小微 小微
60565
2024-02-15
(原标题:MSCI最新季度调样出炉 纳入华大智造等4只A股标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时间2月13日,MSCI公布2月定期调样结果,将于2月29日收盘后生效。本次季度调整公布了MSCI全球标准、MSCI全球小盘、MSCI全球微小盘等主要指数系列的新增、剔除名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MSCI此次季度评审不涉及A股纳入因子变化。具体到MSCI中国A股指数,本次调整新增4只个股,剔除48只个股。新增四只个股分别为招商公路、华大智造、美的集团、三星医疗。整体来看,本次调样为常规季度调整,剔除样本可能因为降至市值门槛以下而被剔除,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剔除样本合计权重不大,约为2%左右,预计流出资金有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除全球指数系列外,MSCI中国全股票指数以及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的成份股名单也有所调整。不过,跟踪上述两只指数的海外资金相对较少,业内预计调整带来的资金进出均不大。...
7000亿,孙正义正式宣战

7000亿,孙正义正式宣战

小微 小微
78584
2024-02-19
(原标题:7000亿,孙正义正式宣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孙正义不隐藏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彭博首次披露一则震撼消息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正寻求筹资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亿元),用于创立一家AI芯片企业,旨在挑战英伟达。这将是自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 而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孙正义可谓赚翻了他所执掌的ARM股价三天暴涨93%,市值一度冲破10000亿人民币。要知道,孙正义8年前用了320亿美元(约2300亿人民币)就买下了ARM。如今大手笔7000亿,倒也符合他一向的“狂人”风格。 回想两年前,孙正义从软银退隐,曾宣布要将余生的精力投到AI上。兜兜转转,他与黄仁勋终于要在正面战场相遇了。 67岁孙正义带队 宣战黄仁勋 这一次,孙正义来势汹汹。 具体来看,孙正义的AI芯片新项目暂定名为“Izanagi”, 这在日本神话中寓意着创造与生命之神,且后3个字母AGI,恰恰是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缩写。不难看出,孙正义对于AGI秉持着十分坚定的信念,同时雄心也展露无遗。 更多细节流出孙正义此前曾试图投资另一家AI大模型科技公司,并要求该公司负责人帮助建立一家合资芯片企业,但遭到了拒绝。于是,孙正义干脆亲自出马,直接带队领导“Izanagi”项目。 据悉,孙正义目前正考虑的一种合资方案是,由软银提供300亿美元,剩余的约700亿美元则可能来自中东的投资机构。该方案的可行性在于,孙正义与中东财团之间关系融洽,此前的软银愿景基金就得益于中东金主的重注。如若最终成功,这笔投资将远超微软对OpenAI的100多亿美元投资,“Izanagi”有望一举成为AI芯片领域的新巨头。 毫无疑问,孙正义将与黄仁勋展开正面交锋。在当下AI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英伟达推出的A100、H100等高算力芯片一直供不应求,成为AI芯片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占据全球高达90%的市场份额。 而孙正义在将精力集中于芯片设计公司ARM后,一直期冀后者能在AI领域发挥更关键的作用,但ARM的技术主要围绕CPU。因此,“Izanagi”的推出显得至关重要,可以与ARM形成互补,共同探索不同类型的AI芯片。 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孙正义与黄仁勋本应成为合作伙伴,二者曾险些联手缔造出半导体最大并购案,当年英伟达要以高达660亿美元估值买下ARM,但这笔交易最终因为客观原因遗憾告吹。没想到,两人很快就要在英伟达的主战场兵戎相见了。 实际上,孙正义已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AGI的重要性。去年6月,在软银年度股东大会上,孙正义直言软银将结束相对休眠的状态,并在AI领域发起进攻。同年10月举办的软银世界企业大会上,孙正义发表演讲称,作为一种 “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超越人类智能的AI”,AGI将在10年内成为现实。 在孙正义看来,他相信AGI将比所有人类智能的总和还要聪明十倍,在制造业、交通业、制药业和金融业等领域造成广泛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已经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人类智能。同时,他还在演讲中提到了超级人工智能(ASI)的概念,预判其将在20年内实现,并比人类智能高出1万倍。 不仅如此,在孙正义的带领下,软银正自上而下全面拥抱AI。最显著的一个例子软银在内部开展了一个关于使用AI的创意竞赛,奖金高达1000万日元。据孙正义透露,该竞赛已经收到了超过10万个创意提交,公司已为其中超过1万个创意申请了专利。 种种迹象显示,孙正义对于AI的投入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 坐拥新万亿市值 孙正义刚打赢一场翻身仗 孙正义现在底气十足。 春节前夕,软银旗下的ARM刚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最新财报显示,ARM第三财季(10月-12月)调整后运营利润3.38亿美元,预期为2.744亿美元;总营收8.24亿美元,预期为7.60亿美元;预计当前财季营收8.5亿-9.0亿美元,预期为7.785亿美元;整个财年调整后每股收益预计上调至1.20-1.24美元。 受此影响,ARM当日盘后一度暴涨42%,并从2月8日开始至2月12日收盘三个交易日,股价大涨93%,最高市值一度突破1600亿美元,最新市值则为13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88亿元)。目前软银对ARM的持股比例依旧高达90.6%,这部分股权价值占软银净资产的32%,已经是软银投资组合中最大的单一资产。 看到ARM飙升的股价,孙正义终于能长舒一口气了。回想去年9月上市时,ARM市值仅有652亿美元。彼时,孙正义原本可以把发行价定得更高,但为了ARM首日股价的表现好看一些,最终维持原来定价区间的最高发行价格51美元/股。 而上市这一刻,孙正义足足等了7年。 时间回到2016年的一个夏夜,孙正义在他...
量化交易监管将出“组合拳” !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量化交易监管将出“组合拳” !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小微 小微
52707
2024-02-21
(原标题:量化交易监管将出“组合拳” !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量化交易将迎来系统性的监管举措。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表示,证监会一直关注量化交易的发展和监管,近年来陆续推进了诸多工作,包括将量化交易纳入证券法规制范围、建立头部量化机构的数据采集机制、加强量化交易监测分析、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私募融券监管等。本次推出的量化交易监管“组合拳”力度大,从多个维度加强监管,基本覆盖量化交易业务运作的主要环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该人士表示,下一阶段出台的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将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并充分加强跟市场各类投资者沟通交流,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促进量化交易规范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建立健全量化交易监管安排 2月20日,沪深交易所对宁波灵均实施暂停交易措施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对量化机构影响市场平稳运行、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释放了强监管信号。 同日,交易所发文称,量化报告制度平稳落地,下一步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把维护公平性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国际监管实践,趋利避害,建立健全量化交易监管安排。具体包括,严格落实报告制度,明确“先报告、后交易”的准入安排;加强量化交易行情授权管理,健全差异化收费机制;完善异常交易监测监控标准,加强异常交易和异常报撤单行为监管;加强对杠杆类量化产品的监测与规制,强化期现货联动监管。同时,进一步压实证券公司客户管理责任,完善与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协作机制,加强对量化私募等机构的交易监管等。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证监会一直非常重视相关监管工作,推动将程序化交易纳入《证券法》规制范围,建立头部量化机构的数据采集机制,加强量化交易监测分析等。2023年9月以来,证监会逐步推出了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私募基金监管。经过三个月的过渡,报告制度平稳落地,各方报告的质量总体符合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量化交易监管提供了基础。 “报告制度通过三个月的过渡期,实现了平稳落地,也做到了‘应报尽报’。”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报送过程中间,券商和投资者都积极履行报告义务,报送质量总体较高。 据悉,报告制度实施的三个多月,没有出现量化交易规模或量化交易机构运作异常。量化交易占比也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比较稳定,市场影响也是比较平稳的。 稳慎推进后续改革举措 沪深交易所均对宁波灵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宁波灵均)异常交易开出“罚单”,对宁波灵均限制交易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引发了市场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新型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量化交易有助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但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相对中小投资者存在明显的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一些时点也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加大市场波动。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公布的监管举措,涵盖各个环节,体现综合施策的特点,同时每项都经过调研和市场分析,有比较强的针对性,体现精准施策。比如,针对速度优势,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遏制,减少对市场正常交易秩序的干扰;针对中小市值股票剧烈波动的情况,加强杠杆类产品的监测和规制,减少踩踏和共振。 “宁波灵均被公开谴责,体现了监管层加强异常交易监管的明确态度。”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交易所明确要加强异常交易和异常报撤单行为监管,加强量化交易行情授权管理,健全差异化收费机制,加强对杠杆类量化产品的监测与规制等,后续改革细则如何落地将对量化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沪深交易所综合施策监管量化交易,不是为了‘一棒子’打死量化交易,也不是禁止量化交易这种方式,而是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量化交易较多出现交易频率、报撤单频率过高的情况,存在过度运用信息优势,加剧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给市场带来的不公平性越来越明显。”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强调。 据了解,在前述“一揽子”措施推进过程中,沪深交易所还会稳慎操作,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给市场预留充分调整时间。量化交易监管步步推进,在报告制度之后,将出台更多量化交易监管规则,出台之前会跟市场进行充分沟通。 校对:祝甜婷...
逾500家公司被公募调研!机构关注这些股票

逾500家公司被公募调研!机构关注这些股票

小微 小微
53220
2024-02-23
近一个月,基金经理密集调研,挖掘龙年投资机会。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2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近一个月,机构共调研了643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基金公司调研了529家A股上市公司,涵盖了通信、医药生物、电子等多个领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通信、家用电器受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一个月,基金公司对于中际旭创的关注度居于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月22日,近一个月共有包括106家基金公司在内的294家机构对其进行了调研。 中际旭创于1月27日发布的2023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中际旭创归母净利润20亿元—23亿元,同比增加63.4%—87.91%;归母扣非净利润19亿元—23亿元,同比增加83.15%—121.7%。 中际旭创在调研中表示,利润的增长背后主要反映的还是收入的增长,尤其400G和800G高端产品的出货比重大幅增加,这也进一步拉升了毛利率,并带动了净利润的增长。从2023年二季度开始,800G光模块的需求、订单和出货量都比预期有了明显的大幅增长。而在2023年下半年,部分海外大客户开始提高400G光模块的需求用于以太网400G交换机网络,400G订单和出货量也开始显著增加,而这些都是AI算力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2023年,公司在产能建设、原材料采购和保障交付能力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得以在800G和400G收入上取得较大规模的增长。 2月22日,中际旭创报收154.51元/股,当日股价上涨3.03%,总市值1240亿元。近一个月,中际旭创股价累计上涨39.2%。2023年末,该股票被528只基金持有,占流通股比例20.03%。 近一个月,三花智控被99家基金公司在内的503家机构调研,基金公司关注度也居于前列,同时也是机构关注度最高的公司。 谈及提升毛利率的动力,三花智控在调研中表示,主要由公司主动控制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产品结构,随着集成化、模块化供应模式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公司高自制率的集成组件占比也在增加,能够有效建立产品壁垒的同时对毛利率也有提升;二是规模效应,大规模、高标准的产业化集群带来的规模效应,可以充分发挥成本优势,摊薄成本。 2月22日,三花智控报收23.4元/股,当日股价上涨0.3%,总市值873亿元。近一个月,三花智控股价累计下跌2.94%。 此外,宁波银行、怡和嘉业、协创数据、中控技术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在近一个月被超过60家基金公司调研。 短期市场反弹有望延续 龙年已经开启,基金经理忙于寻找投资方向,接下来的市场走势也是投资者尤为关心的问题。 “汇金公司的持续增持及一系列消息面刺激下使得市场大幅反弹,前期跌幅较大的中小市值品种止跌回升,市场得以喘息。”中欧基金表示,交易结构恶化是市场农历新年前下跌的主要原因,来自基本面的边际拖累较少。增量资金入场有助于缓解恐慌情绪带来的额外波动,但可能将拉长市场自然寻底的进程,导致后续反弹的节奏较难把握且反弹斜率走平。目前尚难分辨市场是否已从反弹步入反转,这可能需要等到3月更多政策方向定调后才有望验证。 中欧基金指出,中长期仍维持对周期及防御板块的均衡配置策略(底部周期、高安全边际的消费医药,景气高增的科技)。但在短期的反弹中,由于流动性对市场的影响高于基本面的边际变化,建议加大对边际流动性改善标的的关注。 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底部区域,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有望提供支撑。市场对MSCI中国指数上市公司在2024年的整体盈利增长预期在15%左右。一些科技企业,尤其是头部科技企业的盈利保持增长,市盈率则处于历史低位。如果财报表现理想,有望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中国股市的表现可能会好于预期。从行业来看,看好科技和相关平台的可选消费板块,尤其是头部公司。 蜂巢基金认为,短期看市场的反弹有望延续,有基本面逻辑和业绩兑现但被流动性错杀的中小票弹性可能更大,但反弹之后,市场能不能延续上涨,还是要看行业趋势和基本面的复苏。节后市场对于两会的政策可能有较为乐观的预期,密切关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