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士康(002913)2025年一季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小微 小微
67145
2025月04月26日

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奥士康(002913)发布2025年一季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11.64亿元,同比上升19.16%,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上升0.61%。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11.64亿元,同比上升19.16%,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上升0.61%。本报告期奥士康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372.51%。

奥士康(002913)2025年一季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次财报公布的各项数据指标表现尚佳。其中,毛利率24.06%,同比减6.19%,净利率9.65%,同比减15.56%,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9566.02万元,三费占营收比8.22%,同比增13.29%,每股净资产14.15元,同比增6.3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31元,同比增29.86%,每股收益0.35元

证券之星价投圈财报分析工具显示:

  • 业务评价:公司去年的ROIC为6.45%,资本回报率一般。去年的净利率为7.74%,算上全部成本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一般。
  • 融资分红:公司上市8年以来,累计融资总额15.43亿元,累计分红总额9.72亿元,分红融资比为0.63。
  • 商业模式:公司业绩主要依靠研发驱动。需要仔细研究这类驱动力背后的实际情况。

财报体检工具显示:

  1. 建议关注公司现金流状况(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仅为84.94%)
  2. 建议关注公司应收账款状况(应收账款/利润已达372.51%)

分析师工具显示: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在5.66亿元,每股收益均值在1.78元。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声!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声!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小微 小微
59139
2024-01-31
(原标题: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声!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月3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看发布会重点表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完善准入准营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综合运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营造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良好环境。 2.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力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 3.把行政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为广大经营主体营造更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4.加大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力度,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5.在平台经济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监管领域,市场监管总局稳步推进事前合规、事中审查、事后追责常态化监管思路。 6.攻关制定人工智能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环节技术标准。 7.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重点产业链启动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 大力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经营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其活力的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的充分释放,对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帮助大经营主体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蒲淳表示,将持续完善准入准营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综合运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营造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良好环境。 蒲淳指出,普惠公平的市场环境是激发活力的重要前提,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力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保障经营主体自主经营权。依法查处各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既发挥好大企业的规模优势,推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又保护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力。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将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把行政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为广大经营主体营造更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建立和推行案例指导制度,防止“小过重罚”、“类案不同罚”等问题。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还将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在守信激励、质量技术帮扶、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等方面,研究制定更为务实、更加暖心、更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加大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力度,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并将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坚决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精准出台帮扶举措,支撑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 个体工商户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指出,2023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总体平稳向好,活跃度和营收水平实现“双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24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67.4%,支撑了近3亿人就业。全年新设个体工商户2258.2万户,同比增长11.4%。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全面推进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指导各地完善分型分类标准,建成全国统一的“个体工商户名录”,发挥“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出台更为精准的政策措施,提升个体工商户总体发展质量。 同时,充分发挥“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网”作用,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有针对性地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法律政策、市场供求、招聘用工、创业培训、金融支持等服务。 此外,为营造良好氛围,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完善总局与个体工商户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解决难点问题,加大对优秀个体工商户的激励和宣传力度,持续开展个体工商户活跃度监测,更好支撑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 推进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备受关注。对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司长徐乐夫指出,在平台经济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监管领域,市场监管总局稳步推进事前合规、事中审查、事后追责常态化监管思路。 所谓“事前合规”,是指事前聚焦合规倡导,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徐乐夫指出,市场监管总局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合规意识,制定出台《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建立与平台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主动靠前一步服务企业合规经营。近几年,平台企业特别是大型平台企业合规意识大幅提升,2022年8月1日新《反垄断法》施行以来还没有发现平台企业新增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的问题。 在“事...
在长短债之间应该如何抉择?

在长短债之间应该如何抉择?

小微 小微
63771
2024-02-12
岁末市场走弱,债券市场交投情绪火热。放眼全年,债券基金整体表现不俗。Wind数据显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混合债券型一级指数、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混合债券型二级指数均取得了正收益。基于良好的收益表现,2023年债券基金规模快速增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债券有长短划分,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债券到底是买长还是买短呢?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债券的“长”与“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如何区分债券的长与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债券的长短通常是根据偿还期限的时间长短来划分的。 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的为短期债券;1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中长期债券或称中期债券;偿还期限为10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 02债券基金规模快速增长 短债基金更受欢迎 规模的变化往往代表市场的选择。Wind数据显示,2023年债券基金规模快速增长。 其中,短期纯债基金规模从2022年底的8329亿增长至2023年底的10300亿,单年度增长率为23.66%; 被动型债券基金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规模从2022年底的6393亿增长至2023年底的10067亿,单年度增长率达57.47%; 中长期纯债基金存量规模最大,增速略显逊色,规模从2022年底的48354亿增长至2023年底的56584亿,单年度增长率为17.02%。 从底层来看,无论是存量还是2023年度增量,被动型债券基金里跟踪短债的居多。所以整体上来看,短债基金在2023年更受欢迎。 03短债基金性价比更为突出 连续17年取得正收益 与中长期纯债基金相比,短债基金投资的债券资产久期相对更短,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虽然与中长期纯债基金相比,短债基金长期收益略低,但整体最大回撤相对更小,最大回撤的回复天数也明显快于中长债基金。 作为稳健投资的选择,短债基金在过往的投资中展现了突出的“稳定性”。无论市场牛熊,在各个年度均取得了可贵的正收益。Wind数据显示,短期债券型基金指数自2006年7月28日的基日以来,连续17个完整年度取得正收益。 2023年,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在各类债券指数中最大回撤最小,仅为-0.15%。相较于所取得的3.27%的全年收益而言,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的投资性价比突出。 04长债基金风险与收益更高 一般而言,长债利率与经济预期的相关度更高,短债利率与央行的操作、资金面环境相关度更高。从风险收益特征来看,组合久期越长,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就越大,所以长债潜在的风险和收益大于短债。 当前阶段长债对于资金的吸引力更高。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2024年1月第二周及第三周基金产品的债券交易情况,1年及以下期限的利率债被买入,而7-10年以及20年以上期限的品种也在被买入,居于中间段的有所卖出,长端买入的规模大于短端。 一方面,市场对于年初以来降息的期待强烈,同时对于未来的基本面预期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博弈利率下行带来的债券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是,年初时点机构的配置需求较强,进一步助推超长债行情的演绎。典型如保险机构,其负债端久期较长,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很高。他们在年初倾向于配置期限更长的利率债,以期获得更高的票息收益。 而在当前时间节点一年以下短期债券也被买入的原因在于机构需要借助短期债券流动性较好的特性便于随时调整投资组合。 05未来买长还是买短? 在高波动的A股市场下,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组合中加入债券基金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30年期国债、10年国债收益率近期持续下行。短期长债对于经济偏弱和货币宽松预期的定价较为充分,进一步大幅下行或需要新的催化条件;另一方面,从曲线形态来看,当前十分平坦。未来存在走陡的可能(短端利率下行),短端性价比相对更高。 从配置端的生态变化来看,随着存款利率下行,货币及现金类产品受到更严格的投资约束,越来越多稳健理财需求将目光瞄向短债基金。...
属龙董事长大盘点:掌舵超500家A股公司近8万亿市值

属龙董事长大盘点:掌舵超500家A股公司近8万亿市值

小微 小微
50141
2024-02-15
(原标题:属龙董事长大盘点:掌舵超500家A股公司近8万亿市值,汇集肉制品、石化和保险等领域“龙头”,8家公司净利润连续5年增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是龙年,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和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今天是龙年初六,是大小商家“开市”的好日子,寓意财源滚滚好运来。 值此特殊时节,数据宝祝愿大家新的一年六六大顺,并对龙年(由于农历龙年与阳历月份略有差别,暂不考虑这一差异,其他生肖同理)出生的董事长们进行大盘点,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掌舵这些公司规模和业绩都如何? 509名董事长属龙 60后占比超六成 董事长是公司的灵魂人物,对公司决策起关键作用。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2月8日,A股共计5313家公司披露董事长相关信息,这些董事长中,大到年逾80岁的“老年派”,小到80后和90后的“少壮派”。 其中,太阳电缆的李云孝以87岁的高龄成为A股最年长的董事长。狮头股份的吴家辉、春立医疗的史文玲以及ST实华的刘汕,均出生于1998年,是A股最年轻的3名董事长,其中吴家辉是狮头股份原实际控制人吴旭之子;史文玲是春立医疗实际控制人史春宝、岳术俊夫妇的女儿;刘汕是ST实华实际控制人刘军之子。 上述5300余家上市公司中,龙年出生的董事长共有509名,仅次于生肖属猴和蛇的。 509名董事长年龄分布于1940年、1952年、1964年、1976年及1988年,其中1940年出生董事长仅有1名,即现任双汇发展董事长万隆;60后是属龙董事长的主力军。1952年出生的董事长有26名,占比5.11%;1964年出生的董事长人数最多,有335名,占比近66%;1976年出生的董事长占比23.38%,1988年出生董事长占比5.5%。 先进制造业和信息技术公司集群 属龙董事长掌舵的509家公司分布在哪些行业和地区,公司属性如何?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从行业分布来看,509家公司分布在30个申万行业(综合行业除外),先进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公司数量较多,机械设备、基础化工、电力设备、电子和计算机5个行业的公司数量居前,其中机械设备行业共有51家,占比10.02%;石油石化行业仅有1家,银行、美容护理和煤炭行业各有3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30个省市均有涉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市公司数量较为集中。广东以80家公司的数量位居首位,占比15.72%,浙江、北京、江苏数量占比均超过10%。 从公司属性来看,民营企业数量多达329家,占比64.64%;国有企业122家,占比接近24%。 手握近8万亿市值 千亿军团多达11家 从公司规模来看,截至2月8日,属龙董事长掌舵509家公司市值合计近8万亿元,占全部A股总市值比例接近11%,市值低于10亿元的公司18家,百亿市值公司超过130家,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行业“龙头”。 千亿市值公司11家,董事长们均出生于1964年。具体来看,石化龙头中国石油市值超1.4万亿元,其次是保险龙头中国太保市值超2000亿元;光大银行、中国广核等4家公司市值超1500亿元。 这11家公司中,仅长城汽车属于民营企业,公司董事长为创始人魏建军。在《2022年全球CEO品牌守护指数榜》中,魏建军位列全球第三,中国第一。肉制品龙头双汇发展市值接近千亿元,公司董事长为1940出生的万隆,以84岁高龄跻身A股年纪第二大的董事长。 截至2023年三季末,509家公司资产合计27.67万亿元,千亿资产公司有24家,万亿资产公司6家,位居前三的是光大银行、中国石油、宁波银行,总资产分别为6.83万亿元、2.79万亿元及2.67万亿元,另外中国太保、南京银行总资产也超过2万亿元。 3家千亿资产公司属于民营企业,分别是长城汽车、国金证券、晶澳科技,其中晶澳科技董事长靳保芳出生于1952年,晶澳科技是国内光伏行业企业中产业链完整、结构布局协调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靳保芳带领晶澳科技市值最高冲击至1850亿元,截至当前市值仍超过550亿元。 掌舵公司业绩节节攀升 8家公司净利润2018年以来持续增长 上市公司业绩与政策、行业环境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董事长等高管的决策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数据宝统计,属龙董事长掌舵的509家公司自2018年以来业绩稳中向上,净利润由2018年的2797.17亿元(500家公司)增至2022年的4984.15亿元。除2020年以外,2019年、2021年、2022年整体净利润增幅均超过10%,2022年整体净利润较2018年增长77.85%,在十二生肖董事长掌舵上市公司中,同期增幅位居前列。 具体到单家公司,2018年~2022年,净利润连续增长的公司有85家,2022年较2018年净利润增幅超10倍公司有12家,位居首位的晶澳科技净利润增幅超过1100倍,由2018年...
Sora概念爆火 上市公司纷纷回应

Sora概念爆火 上市公司纷纷回应

小微 小微
74767
2024-02-21
一年前,OpenAI旗下语言大模型ChatGPT的快速走红,将人工智能(AI)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界、资本圈纷纷拥抱生成式AI,一年后的当下,OpenAI推出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再度燃爆出圈。截至2月20日晚,已有北信源、润建股份、熵基科技、岭南股份、因赛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开回应与Sora有关影响。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概念板块整体飘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16日,OpenAI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但并未提供测试入口,只是展示效果。通过文本提示,Sora能够创作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能够提供具有多个角色,特定类型的动作和详细的背景细节的场景。Sora还能在一个生成的视频中创建多个镜头,体现人物和视觉风格。此外,Sora可以一次性生成整个视频,也可以扩展生成的视频,使其更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19日,A股龙年开市第一天,Sora概念全线爆发,会畅通讯、当虹科技、万兴科技、易点天下、因赛集团均20%涨停,东方国信、数码视讯涨超14%,华扬联众、国脉文化等10%涨停。 2月20日,Sora概念继续狂飙,板块内多数个股飘红,会畅通讯、当虹科技、因赛集团、安诺其等均开盘一字涨停20%,此外中文在线、万兴科技、国脉文化等亦强势涨停或涨超10%。 受Sora火爆出圈带动,A股AI概念、Sora概念、AIGC概念等板块整体飘红,一时间,上市公司如何看待Sora爆火、公司是否与Sora有合作等成为投资者关心的话题。 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语言模型为AI产业带来新的生机,然而语言模型的应用场景有限,要全面打开生成式AI的想象力,还是要依托多模态大模型。Sora的发布以及后续科技巨头的跟进,有望对AI产业带来再一轮爆发式的增长。 有望推出类似产品 凭借逼真的效果和超快的生成速度,Sora一经发布便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各界普遍关注Sora将对AI、生成式AI以及各行各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先应用的将是哪些领域、哪些企业可能率先推出类似产品等。 对此,卢言霞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OpenAI发布使用Sora大模型生成的1分钟短视频后,正式全面打开了生成式AI的想象空间,尽管目前尚未正式对外开放使用,也无法了解到更多技术细节,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波技术迭代将为AI行业参与者带来可观的机遇,“Sora在文生视频领域真正迈出了第一步,真正做到生成式AI驱动生成短视频,接下来将刺激其他科技巨头加快在该领域的技术攻关力度以及产品发布速度”。 “具体哪些公司能在什么时间点推出与Sora类似的产品,不可预测。”卢言霞表示,预计三类企业最有潜力快速推出类似产品,一是在大模型以及AI领域投入最为领先的科技巨头,如BAT、科大讯飞等;二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的公司,比如商汤科技、海康威视一类的公司;三是短视频类公司,更可大胆想象,或许会培训出多模态大模型的全新创企。 至于Sora最先应用的领域,卢言霞表示,预计将最先应用于短视频、广告、互娱、影视、媒体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卢言霞指出,未来5年,生成式AI生成的文本类文件、图像类文件、视频类文件、软件代码类文件数量将会趋向平均,而这其中,与图像文件相关的数据量可能是文本文件的100倍,视频文件是图像文件的10倍。整体来看,由于GenAI的采用和使用日益增多,近期和远期所创建数据的增长速度都将快于近几年。因此,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也将对行业带来挑战,比如将消耗更多的算力,对企业算力资源和成本带来挑战,同时多模态大模型将读取更多的图像、视频类数据,这些图像视频数据是否合规、是否安全,需要得到保障;此外,生成的视频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人身安全、社会稳定、企业安全等,也需要注意。 据公开信息,Sora并非首个文生视频大模型。2023年11月,Pika Labs曾发布首个产品Pika 1.0,能够生成和编辑3D动画、动漫、卡通和电影,被视为一款零门槛“视频生成神器”。此外,Runway、谷歌Lumiere视频AI生成模型、Stability AI的SVD1.1也相继问世。 上市公司纷纷回应影响 Sora的爆火,也点燃了资本对A股的热情。 2月20日,多家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了投资者关于“Sora”热点问题的提问,部分公司已关注到Sora的技术突破,并将考虑新技术与自己公司业务的新融合。 巨人网络在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称,公司关注到Sora在视频生成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巨人网络作为最早完成大语言模型备案的游戏公司之一,同样在积极布局多模态大模型领域,聚焦游戏垂类创作场景。 东港股份回复投资者称,相关业务部门正在评估OpenAI的Sora生成式AI视频技术及其与VR技术的结合潜力,并考虑与现有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小微 小微
73790
2024-02-22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京津冀联合办以及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等专题工作组有关负责人出席,介绍三地协同发展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郭博昊/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成效: 1.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2.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3.“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通州。 4. 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 5.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6.三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 疏解非首都功能,协同推动“两翼”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省市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津冀合作,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指出,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绘就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新画卷。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聚焦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通州。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理事会、执委会实体运行,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并连续举办五届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带动北三县软实力持续提升。 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章。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深入对接。智慧互通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设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中关村硬创空间在津设立的中试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营,天津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商配套。天津港成为北京便捷出海口,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依托京津物流园提供“从港口到餐桌”便利化服务。 刘伯正指出,下一步,将推动“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重点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深化京津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同时,还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天津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携手支持河北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 十年来,北京坚持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 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
十大举措、超百亿港元,香港财政预算案描绘2024年科创发展蓝图

十大举措、超百亿港元,香港财政预算案描绘2024年科创发展蓝图

小微 小微
51775
2024-03-01
(原标题:十大举措、超百亿港元,香港财政预算案描绘2024年科创发展蓝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香港科创,春节以后传来更大的声量,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路线图。 日前,香港公布了2024至20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其中不惜篇幅描绘未来一年香港科创发展的蓝图,内容涉及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计划、举办与创业投资相关的主题峰会、设立多个前沿科技研发院、推进河套香港园发展等等。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设立各类研发平台、院所方面,就计划耗资近150亿港元,足以彰显香港发展科创决心之大。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期对媒体表示,以产业为导向的创新科技正为香港带来新的经济动力和增量。 十大举措、超百亿港元支持香港科创发展 此次香港发布的本年度财政预算案中,专门设置了一个创新科技篇章,明确提出了十大举措: 一、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阶段设施最快今年投入服务,并拨款30亿元(港元,下同)资助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运用超算中心算力等。 二、今年内成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促进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合作。 三、动用60亿元资助大学设立生命健康研发院。 四、今年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 五、今年内推出“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以配对形式提供每家企业最多2亿元资助。 六、今年内发布“河套香港园区发展白皮书”。 七、拨出20亿元支持“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进驻河套。 八、拨款2亿元,为河套生命健康初创提供孵化和加速计划。 九、拨款30亿元推进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 十、向8所资助大学技术转移处各提供最多1600万元资助。 在汇聚要素资源方面,香港今年还将筹办“国际主权基金圆桌会议”和“香港初创投资和发展高峰论坛”。陈茂波表示,前者将通过这两个论坛,邀请主权基金和金融界领袖探索投资机遇并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后者将进一步激活投、产、学、研的协同合作,支持不同阶段科创企业的发展。 为吸引更多创新科技公司在港落户,加速发展重点产业,香港也将效仿内地地方引导基金的做法,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本地产业建设发展中。该财政预算案提到,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半年将落实首批直接和共同投资项目,涵盖生命科技、绿色科技、半导体、芯片等领域。 据了解,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圈中备受关注,其有港版“淡马锡”之称,该公司是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更好利用财政储备促进香港经济和产业发展,专门设立的全资拥有的投资公司。该公司将把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220亿港元)、“大湾区投资基金”(50亿港元)和“策略性创科基金”(50亿港元),以及新成立的“共同投资基金”(300亿港元)归一收纳管理,基金合计管理规模达620亿港元。其中,规模为300亿港元的共同投资基金被外界视为香港版的“政府引导基金”。据记者了解,这个港版的“政府引导基金”受到大湾区内不少投资机构的关注,甚至有深圳VC机构也对此跃跃欲试。 河套合作区被寄于厚望 有人大代表建言港府建立天使母基金 从上述十大措施不难发现,香港近年来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医疗科技等几个范畴的新产业。据悉,香港去年已成功引进30家创新科技企业落户。陈茂波表示,这30家只是第一批,目前香港还正在商谈其他重点企业,第二批名单有望迟点公布。 引进重点产业企业,是香港完善产业生态的重要举措。陈茂波表示,十多家重点企业下月会与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签署意向书,这些企业已落实或准备落户香港或扩展在港业务。连同首批引进的重点企业,共40多家企业预计未来数年为香港带来超过400亿元投资和创造约13000个职位。他说,这些企业落户香港,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到港,推动香港创新科技生态圈蓬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财政预算案多次提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并提出了多个发展河套区的具体举措。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国宏嘉信资本创始合伙人冼汉迪日前对媒体表示,对预算案中提出的“将会发布《河套香港园区发展白皮书》”充满期待,并希望特区政府能在白皮书草拟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业界的意见,尤其是回应《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中提出有关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的问题。 据了解,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促进深港两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重大平台和载体。去年,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特别提出,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打造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创投基金集聚地,发挥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优势,探索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和系列专业子基金,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 记者了解到,香港不少...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