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再创新高 权益基金成增长主力

小微 小微
55832
2025月09月29日

(原标题: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再创新高 权益基金成增长主力)

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再创新高 权益基金成增长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记者 赵梦桥

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再创新高 权益基金成增长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中基协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6万亿元大关,年内第5次创下历史新高。

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再创新高 权益基金成增长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产品类型来看,受益于8月权益市场的热度以及增量资金的踊跃,担纲规模增长主力的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其中股票基金净值环比增幅高达12.76%。从历史数据来看,单月实现两位数增长亦实属罕见,美股、港股市场的升温也带动QDII基金规模的上扬。

此外,股债跷跷板效应再度演绎,8月内债基无论是份额还是净值规模均有小幅下滑。

公募基金规模续创新高

据中基协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9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6.25万亿元,较上个月增超1.17亿份。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首次突破36万亿元,为年内第5次创新高,也是自2024年初以来第11次创下历史新高。

某公募人士认为,8月A股市场整体表现稳健,为公募产品发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且公募基金展现出较强赚钱效应,提振了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带动资金持续流入。

权益基金大放异彩

行情方面,8月沪指累计上涨7.97%,为近11个月最佳表现;深证成指涨15.32%,创业板指涨24.13%。因此在股票市场大幅升温的环境下,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实现了跃升,在各类型产品中,成为贡献整体规模的中坚力量。

具体来看,8月内股票基金份额上涨了796.68亿份,受益于行情的上涨,净值大幅上升6280亿元,环比增幅高达12.76%,从历史数据来看,净值单月环比两位数增长亦较为罕见;混合基金份额则小幅下挫,减少了450亿份,但净值也增长了3327亿元,环比增幅8.69%;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二者合计增加了9607亿元。

权益资产份额的增长源于发行端的上新与二级市场的加购。若以基金成立日为口径,Wind数据显示,8月新成立基金合计发行份额1020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472亿份;混合型基金发行份额约为143.57亿份,权益基金新发份额占整体发行的一半之多。

此外,股基与混基份额此消彼长的背后,也反映出ETF的强势突围。8月份,国内ETF规模已达5.07万亿元,而距离上一次站上4万亿关口仅历时4个月,ETF规模持续上涨也是二级市场“加购”的真实写照。

债基整体规模回撤

在股债跷跷板持续作用下,此前担纲公募份额增长主力的债基,无论是份额还是规模,8月份均遭遇缩水。

数据显示,8月内债基份额减少超过950亿份,净值减少超过285亿元。分类型来看,8月债基表现出现两极分化。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可转换债券型基金8月表现较好,平均回报率达到6.29%。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8月平均收益率为1.61%,表现同样靠前。而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表现相对落后,8月平均净值均告负。

诺安基金分析,当前机构对债券参与情绪偏弱,修复行情仍在酝酿之中。具体来看,虽然基本面对债市不形成利空,央行重启购债预期在升温,四季度政府债发行可能偏缓等有助于债市阶段性回暖,但债券承接盘仍处于偏谨慎状态,交易型资金偏空头,整体债市情绪偏弱。

展望后市,博时基金认为,近期股市偏强等因素持续扰动市场,不过考虑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格局未变,继续看好国内债券市场。该基金表示,债券收益率下行逻辑并未被破坏,近期调整反而带来更好的介入机会。

此外,8月内,货币基金变化情况较为平淡,总规模约为14.81万亿元,与7月底的14.61万亿元相比增长约1963亿元。

QDII基金方面,作为QDII资金的两大去向,港股与美股在8月内均有明显涨幅,其中美股三大股指悉数创下历史新高,而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亦稳步上涨,因此QDII基金份额增加534亿份,整体净值增加672亿元,环比增幅高达9.21%。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护你周全_2024年中国烤肉行业的产业链分析及市场发展现状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护你周全_2024年中国烤肉行业的产业链分析及市场发展现状

66202
2024-04-07
人保财险政银保 ,人保护你周全_2024年中国烤肉行业的产业链分析及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4月7日 来源:互联网 677 39 烤肉,这道美食源自于将腌制或调味后的整块肉类在炭火或电炉上经过慢烤而诞生的独特产品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口味的多样化,烤肉这一品类已经发展出多种不同的风格。若以产品口味的风格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大致将烤肉划分为韩式烤肉、日式烤肉、中式烤肉、巴西烤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烤肉,这道美食源自于将腌制或调味后的整块肉类在炭火或电炉上经过慢烤而诞生的独特产品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口味的多样化,烤肉这一品类已经发展出多种不同的风格。若以产品口味的风格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大致将烤肉划分为韩式烤肉、日式烤肉、中式烤肉、巴西烤肉、土耳其烤肉以及融合烤肉等多个流派。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和饮食文化的日益丰富,烤肉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美食,已经成为了全球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市场潜力持续显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尤其是年轻白领群体,他们不仅是烤肉消费的主力军,更是借助烤肉这一美食来放松身心、享受休闲时光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群体。 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分别为39218元和26796元,这进一步证明了消费者对于美食的追求和对于烤肉这一美食的热爱。烤肉行业也因此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大烤肉品牌也在不断创新与升级,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口味需求,推动烤肉行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 烤肉行业的产业链分析 烤肉行业的产业链构成相当丰富,从上游到中游,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在上游环节,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原料供应,这包括了各类食材、配料以及烤肉所需的设备。具体来说,食材方面涵盖了蔬菜、肉类等多样化选择,如新鲜的牛肉、羊肉、猪肉、鸡肉以及鱼类等,这些都是烤肉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各种蔬菜,不仅增加了口感的丰富性,也提供了更多的营养选择。 除了食材,烤肉还需要一系列的配料来增添风味。常见的蘸料、泡菜等,都是让烤肉味道更加层次分明的关键。同时,烤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炭火和烤炉等设备,也是上游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设备的品质和性能,直接影响到烤肉的口感和品质。 在上游分析中,烤肉的烤制方式多样,既可以用电炉烹烤,也可以用炭火进行烧烤。而食材的多样性,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调味方面,盐、黑胡椒粉、香草、大葱、大蒜、柠檬汁等都是常用的调味料,它们让烤肉的味道更加丰富多元。 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肉类及蔬菜产量均呈现出上涨趋势。其中,肉类产量达到了9328.44万吨,蔬菜产量更是高达79997.22万吨。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强劲势头,也为烤肉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产量的不断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烤肉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潜力等待挖掘。 目前,烤肉行业呈现出一种多元而活跃的发展态势。尽管大型连锁烤肉品牌数量相对较少,但中小型连锁烤肉品牌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表明,烤肉行业的消费市场仍具有较大的扩张空间,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烤肉相关企业存量已达到惊人的11.6万家,较上年增长了12.8%。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烤肉行业的蓬勃发展势头,也预示着烤肉市场将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地域分布上,烤肉门店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华东区域的烤肉门店数量尤为突出,占比达到近三成。这反映出华东地区消费者对烤肉的喜爱和追捧,同时也说明了该地区烤肉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 从城市层级来看,新一线城市成为了烤肉门店数量最多的地区,占比达到22%。三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9.2%和19.1%。四线城市和五线及以下城市的烤肉门店数占比也在15%左右。这一数据表明,随着烤肉市场竞争的加剧,烤肉品类在下沉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在价格定位上,我国烤肉品类价格带跨度较宽,但多数品牌主要聚焦于50-100元人均消费价格区间。这一价格区间既符合大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体现了烤肉品牌的市场定位策略。 烤肉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连锁经营模式很可能成为引领行业前行的关键力量。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策略,烤肉品牌能够迅速实现市场扩张,并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在保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除了连锁经营,烤肉品牌还将在场景打造上寻求新的突破。通过精心设计的用餐环境和氛围,烤肉品牌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和独特的用餐体验。这...
A股突发!外资大动作!

A股突发!外资大动作!

66877
2024-04-15
(原标题:A股突发!外资大动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股走出独立行情! 今日,日本、韩国股市大幅下挫,但A股早盘并未受到太多影响,走出了强势拉升的独立行情。创业板指涨超2%,沪指、深成指涨超1%,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直线拉升,涨幅超过2%。 虽然盘中沪指一度跳水翻绿,但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并没有出现跳水。值得关注的是,外资持续涌入抄底。开盘20多分钟时间,北向资金就净买入超100亿元。另外,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涨幅扩大至2.5%,突破12200点。 保险、酿酒、工程机械、铁路基建、中特估、券商等权重板块集体走强。而受退市新规影响,近60只ST股跌停。 截至10点30分,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此时放量1600亿元。 外资涌入抄底 今日早盘,A股走势明显比周边市场更强劲,虽然盘中出现一波跳水,但资金抄底动作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外资,在跳水的过程中加大了买入力度。9点50分左右,北向资金净流入的金额就超过了100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超41亿元,深股通净流入超58亿元。 截至记者发稿时,沪指涨1.16%,创业板指涨2.24%,深成指涨1.53%。白酒、保险、煤炭、工程机械、铁路基建等权重板块集体走强。目前,A股总市值超3000亿公司仅紫金矿业一股飘绿,五粮液大涨5%,中国移动、贵州茅台均涨超2%。黄金、旅游、酒店餐饮等前期强势的板块则集体调整。 大金融概念也震荡走高,建元信托涨停,首创证券涨停,中信银行、中粮资本、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跟涨。 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是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也是此轮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中的“1”。“国九条”的发布调动了众多投资者的情绪,整个周末,大家都在期待着本周一A股的开盘。 中信证券认为,伴随新“国九条”出台,新一轮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框架逐渐清晰,聚焦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中长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蓝图。与前两次“国九条”相比,此次意见核心在于坚守资本市场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践行金融为民、保护投资者权益。具体而言,意见对资本市场“一进一出”、上市公司监管、投资机构建设、中长线资金入市、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提出多项举措。 中信证券表示,新“国九条”落地,夯实中国资本市场中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投资的维度,红利策略的战略配置价值都在增强。新一轮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框架逐渐清晰,改革重心转向投资端,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者回报,夯实中国资本市场中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政策短期更有利于大盘风格和红利策略。 交银国际证券也认为,高分红策略预计将进一步持续,权益资产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有助吸引固收驱动型资金以及居民资金入市。此次“国九条”多次提及分红政策的相关指引,例如明确“上市时要披露分红政策”,“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这无疑将直接推动上市公司分红的增加,进而带动股息率的回升。考虑在利率中枢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当前A股以沪深300为例,其股息率已经罕见地超过同期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长期类固收的角度来看,指数股息已经具有较强吸引力,提升分红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权益资产的吸引力。这也为推动银行理财、信托等固收驱动型资金提升权益市场配置给出了最直接的催化剂,也有助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进一步向权益资产倾斜。 “垃圾股”被抛弃 “垃圾股”集体暴跌。截至发稿时,ST红太阳、ST美讯、ST中珠、ST天成等近60只ST股跌停,另有15只ST股跌幅超过5%。 消息面上,证监会4月12日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证监会上市司司长郭瑞明表示:“这次改革调低了财务造假触发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将现有的连续2年造假金额5亿元以上且超过50%的指标,调整为1年造假2亿元以上且超过30%、2年造假3亿元且超过20%、连续3年及以上造假,目的是有力遏制财务造假。” 证监会信息显示,退市新规在严格强制退市标准、畅通多元退市渠道、削减“壳”资源价值、强化退市监管、落实退市投资者赔偿救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在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方面,退市新规将资金占用长期不解决导致资产被“掏空”、多年连续内控非标意见、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等纳入规范类退市情形;提高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加大绩差公司退市力度;完善市值标准等交易类退市指标。 在削减“壳”资源价值方面,退市...
人保伴您前行,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_2024年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产业链供需布局及发展前景

人保伴您前行,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_2024年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产业链供需布局及发展前景

49401
2024-04-17
人保伴您前行,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_2024年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产业链供需布局及发展前景 2024年4月17日 来源:互联网 851 52 汽车自动驾驶,也称为无人驾驶,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技术。它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汽车自动驾驶,也称为无人驾驶,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技术。它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视频摄像头技术、激光测距器技术、车联网技术、激光雷达技术、精确定位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工控机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进行决策规划,并实现自主导航和驾驶执行。 在政策层面,各国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和测试。例如,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示范区,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验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自动驾驶的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些政策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法律保障,并推动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产业链供需布局 在上游供应链方面,主要包括硬件供应商、数据提供商和平台提供商。硬件供应商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必要的硬件组件,如传感器、芯片和执行器等。数据提供商则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大量的道路和交通信息,包括高精度地图制作公司、交通数据收集和分析公司等。平台提供商则专注于提供自动驾驶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帮助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更高效地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 中游主要包括主机厂、自动驾驶科技企业、出行科技企业和智慧交通服务商。这些企业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将上游的硬件和软件整合为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下游则是自动驾驶车辆运营和改装的市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化落地,越来越多的运营企业和改装服务商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为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和改装提供服务。 在供需关系上,随着消费者对出行安全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物流、公共交通等领域,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因此市场需求尤为旺盛。同时,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自动驾驶产业的供给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日益加强。 2022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达到了2894亿元,从2017年到2022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3.6%。这表明自动驾驶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0级为纯人工驾驶,而L4级和L5级则代表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2022年,中国新车中L1和L2级自动驾驶的搭载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而L3和L4级自动驾驶的搭载率也在逐步提高。预计到2023年,L2渗透率将达到51%,L3和L4渗透率将分别增长至20%和11%。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进步,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高精度地图、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的完善与升级也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技术进步将使得自动驾驶汽车在各种复杂场景和天气条件下都能实现安全、可靠的驾驶。 消费者对出行安全和舒适性的需求增加,以及物流、公共交通等领域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增长,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特别是在城市物流、出租车、公共交通等领域,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得到广泛应用,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政府将出台更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规范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些政策将涉及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上路许可、责任认定等方面,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同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
人保车险,人保护你周全_2024年隐身材料产业的市场深度分析及重点企业情况

人保车险,人保护你周全_2024年隐身材料产业的市场深度分析及重点企业情况

59821
2024-04-22
人保车险,人保护你周全_2024年隐身材料产业的市场深度分析及重点企业情况 2024年4月22日 来源:互联网 739 44 隐身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它能够减少物体对电磁波、声波或其他类型波的反射,使得物体在某种探测手段下变得难以被发现。隐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起源于军事领域,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在民用领域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隐身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它能够减少物体对电磁波、声波或其他类型波的反射,使得物体在某种探测手段下变得难以被发现。隐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起源于军事领域,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在民用领域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隐身材料分类及技术原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磁隐身材料通过特殊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减少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使得电磁波能够绕过物体,从而在雷达探测中实现隐身。 声学隐身材料利用材料对声波的吸收、散射和弯曲,减少声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热红外隐身材料通过控制物体的热辐射特性,减少热红外探测的可见性。 光隐身材料利用透明或光学活性材料,实现对可见光的操控,达到隐身效果。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 隐身材料产业的市场深度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隐身材料产业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技术发展。 隐身材料的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在电磁隐身和红外隐身方面。新型材料通过优化吸波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显著提高了其吸收频带宽度和吸收效率。同时,纳米技术和超材料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隐身材料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应用领域。 隐身材料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从军事领域扩展到民用领域。在军事领域,隐身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战斗机、导弹、军舰等武器装备的隐身涂层,有效提升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在民用领域,隐身材料也逐渐应用于汽车、建筑、电子产品等领域,以实现节能降耗、美观设计等目的。 市场需求。 隐身材料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军事和民用两大领域。在军事领域,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隐身技术在战场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国军队对隐身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民用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隐身材料在汽车、建筑、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隐身材料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以抢占市场份额。同时,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隐身材料行业的竞争也逐渐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发展趋势。未来,隐身材料市场将呈现出技术进步和应用领域拓展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隐身材料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同时,随着国际军事竞争的加剧和国防实力的提升,军事领域对隐身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隐身材料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包括华秦科技、光启技术、新劲刚以及拟上市的佳驰科技等。这些企业均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和技术研发实力。 以华秦科技为例,这是一家在特种功能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以隐身材料、伪装材料及防护材料的研制技术为核心,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重大国防武器装备如飞机、主战坦克、舰船、导弹等的隐身,以及重要地面军事目标的伪装和各类装备部件的表面防护。华秦科技在隐身涂层材料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产品在多军种、多型号装备实现装机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此外,光启技术、新劲刚等也是隐身材料产业中的重要企业,它们同样在隐身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推动了隐身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隐身材料产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其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均较为激烈。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及未来发展潜力,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同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262 2974 3774 4574 5387 6274 推荐阅读 萤石,也被称...
监管拟调整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 系数范围看齐燃油车

监管拟调整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 系数范围看齐燃油车

71015
2024-04-23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为促进新能源车险降本增效,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已于近日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各监管局、各财险公司、行业协会征求意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征求意见稿》从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机制,提升行业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等方面作出细化部署,与此同时也对保险公司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提出要求。其中提出,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丰富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悉,为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机制,本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能力,《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按照[0.5~1.5]执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为增强财产保险公司的定价自主权,原银保监会早在2023年就将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由[0.65~1.35]扩大为[0.5~1.5]。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已经向燃油车看齐。 二是丰富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为支持行业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保障责任,有序增加产品供给,《征求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贴合市场需求,研究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为兼职运营网约车的新能源车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保障。 三是优化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基准费率。为发挥行业纯风险保费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和调整的常态化机制。《征求意见稿》支持根据市场实际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并适时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行业纯风险保费,优化新车型的定价标准,提升定价精准度。 四是建立新能源车险兜底保障机制。为有效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征求意见稿》将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据悉,保交所正在和监管讨论方案,研究设置行业机制,为高风险新能源车提供兜底保障,从而改善保险公司承保意愿。 “调整自主定价系数可以让保司有更多的定价权,毕竟不能让保司‘赔本赚吆喝’。”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据悉,由于无法精准识别私家车和营运车,以及当前新能源车险的数据积累不够,保司在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方面不够精确,导致新能源车险的赔付和成本高于燃油车。如今,新能源车险的自主系数得到调整,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保费定价会逐步拉开差距,也将更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 积极探索风险减量服务 为提升保险业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征求意见稿》鼓励行业经营主体探索新能源汽车风险减量服务创新,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能力,提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数智化水平。 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支持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研究,定期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加强跨行业交流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优化和改进产品设计提供建议参考,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 在提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数智化水平方面,《征求意见稿》鼓励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鼓励行业经营主体以风险减量管理为切入点,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在电池检测、充电桩服务、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设备安装、车队托管和安全驾驶服务等方面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健全新能源车险业务生态。 风险减量,指利用科技等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行业风险总量的减少。2023年,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保司加强全局谋划、战略布局,根据公司自身条件稳妥有序开展风险减量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先试先行,逐步夯实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基础,引领带动其他公司逐步参与风险减量服务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保司也在积极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头部险企在该方面的动作更是频繁。中国人保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的风险减量工作主要集中在保前和保中两大阶段。下一步会把整个的保险模式做成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的商业模式。 最晚将于6月1日前实施 为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政策实施的时间,以及各方主体的责任。 在政策实施时间上,《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各监管局应根据辖区内车险市场情况,稳妥确定辖区内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的实施时间和自主定价系数的回溯监管标准,并向金融监管总局备案,实施时间原则上不晚于2024年6月1日。 同时,《征求意见稿》要求各监管局发挥引导作用,指导财产保险公司合理设定各地区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均值和手续费率上限。 聚焦到保司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要严格执行...
2024灭火器行业发展现状及进出口市场分析_人保财险政银保 ,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

2024灭火器行业发展现状及进出口市场分析_人保财险政银保 ,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

60005
2024-04-24
人保财险政银保 ,拥有“如意行”驾乘险,出行更顺畅!_2024灭火器行业发展现状及进出口市场分析 2024年4月24日 来源:互联网 223 6 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随着社会各界对防火安全的意识逐渐提高,灭火器在各行业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推动了我国灭火器市场的稳健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灭火器行业市场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防火安全的意识逐渐提高,灭火器在各行业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推动了我国灭火器市场的稳健发展。 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灭火器是常见的消防器材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使用时必须注意以免产生反效果及引起危险。 2022年全球灭火器市场规模约177亿元,全球灭火器主要厂商有UTC、Tyco Fire Protection和Minimax等,全球TOP3企业合计共占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我国的灭火器出口数量远超进口数量,这显示了我国灭火器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灭火器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家用、工业、住宅及商用等多个领域。其中,工业领域的灭火器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社会化防火意识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普遍使用灭火器,我国灭火器市场规模稳健增长,2018年我国灭火器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2.01亿元增长至56.75亿元。灭火器行业在中国一直处于高度发展的状态,市场容量大,每年的产量几乎都在上升。2022年我国灭火器产量从2015年的9634万个增长至16577万个,需求量从2015年的6485万个增长至12803.96万个。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我国灭火器主要应用于家用、工业、住宅及商用等领域,2022年,我国在工业领域灭火器占80.21%的份额;住宅及商用领域灭火器占17.1%的份额,家庭用占2.7%的份额。目前在市场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山东龙成消防科技、首安工业消防、宁夏消防器材、南京江浦消防器材、上海金盾消防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天广中茂股份有限公司等。 我国灭火器出口规模远远高于进口规模,2022年我国灭火器出口数量3780.63万个,较2021年增长107.13万个;出口金额40766.91万美元,较2021年增长4358.86万美元。灭火器进口数量7.6万个,较2021年增长0.92万个;进口金额5409.65万美元,较2021年减少597.05万美元。美国、越南、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阿联酋、智利等是我国灭火器的主要出口目的地,2022年我国向美国出口灭火器337.70万个,出口金额1687.77万美元;向日本出口灭火器154.41万个,出口金额3536.29万美元。 2022年,韩国、美国是我国灭火器最主要进口来源地,2022年我国从韩国进口灭火器21344个,排名第一位,进口金额1239.72万美元,排名第二位;从美国进口灭火器17204个,排名第二位,进口金额1547.71万美元,排名第一位。 国家对于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加大对于消防灭火设备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力度。发布了一系列消防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了消防灭火设备的市场进入门槛,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随着社会各界对防火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灭火器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随着其快速发展,灭火器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因此,预计未来几年,灭火器市场规模有望实现稳步增长。随着科技的进步,灭火器行业也将迎来技术创新的高潮。新型灭火技术、环保型灭火剂以及智能化灭火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灭火器的性能和效果。例如,智能烟雾报警器、联网功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使得灭火器在火灾预警和快速响应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环保意识的推动下,未来灭火器行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可持续性。环保型灭火剂、可回收材料等将成为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以满足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灭火器行业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国内外知名厂商将加大市场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新的竞争者也可能不断涌现,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挑战。 政府在消防安全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将为灭火器行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政府可能出台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法规和标准,推动灭火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同时,政府还可能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