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财险 ,人保有温度_2024年电子内窥镜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小微 小微
70794
2024月12月04日

2024年电子内窥镜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人保财险 ,人保有温度_2024年电子内窥镜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子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先进医疗设备。它主要由控制系统、图像传输系统和显示系统组成,通过光源辅助,经人体的自然孔道或经手术做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内,直接窥视有关部位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实时的、动态的、高清晰度的内部图像。电子内窥

一、电子内窥镜行业概述

电子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先进医疗设备。它主要由控制系统、图像传输系统和显示系统组成,通过光源辅助,经人体的自然孔道或经手术做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内,直接窥视有关部位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实时的、动态的、高清晰度的内部图像。电子内窥镜在临床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呼吸道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

1. 供给端分析

国内内窥镜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分析,目前中国内窥镜生产企业有68家,其中领先企业包括沈阳沈大内窥镜有限公司、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科创智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从产品市场布局来看,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侧重领域。例如,北京华科创智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布局在消化道电子内窥镜领域;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涵盖鼻咽喉电子内窥镜、电子结肠内窥镜、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支气管电子内窥镜;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包括超声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电子鼻咽喉内窥镜、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电子下消化道内窥镜、电子支气管内窥镜、腹腔内窥镜。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统计,目前国内拥有内窥镜产品批文数量最多的是沈阳沈大内窥镜有限公司,拥有36个内窥镜产品批文;其次是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20个内窥镜产品批文;上海澳华光电内窥镜有限公司拥有11个产品批文,排在第三位。

从区域分布来看,内窥镜及其耗材组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和湖南等地。其中,浙江省桐庐县的医疗器械产业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全国最大硬管内窥镜生产基地,曾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医用内镜产业基地”称号。

2. 需求市场分析

各级医院仍是内窥镜的主要应用市场。医用内窥镜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妇科、骨科、泌尿科、神经外科和普外科,其中普外科是内窥镜市场应用占比最高的科室。

据众成数科统计,2021年共监测到4394家采购单位公布内窥镜招投标中标结果,涉及13750条内窥镜中标结果数据,涵盖479个品牌商,采购数量共计29682件,采购总额合计140.8亿元。我国内窥镜市场起步较晚,但受益于行业政策的支持、下游市场需求的增加及普及程度的加快,我国内窥镜在医用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逐年增大。通过测算,2021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达到356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1.25%,2010年至2021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9.17%,高于全球内窥镜市场增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前景广阔。

1. 外资品牌主导市场

从我国内窥镜的市场格局来看,外资厂商以其先进的制造加工能力、领先的创新工艺水平、完备的产品系列及强大的品牌效应,仍占据我国内窥镜主导地位,尤其在三甲医院等中高端应用场景。

在软镜领域,代表性的国产厂商如深圳开立、上海澳华,近年来陆续推出了具备AI辅助诊断和复合成像技术的高端产品线。在硬镜领域,国产替代步伐提速明显,国产品牌欧谱曼迪、诺源医疗、康基医疗、新光维、海泰新光、迈瑞等企业陆续实现技术突破。

2. 主要企业分析

开立医疗:开立医疗是国内电子内窥镜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专注于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产品涵盖超声诊断系统、电子内镜系统和体外诊断系列三大产品线。开立医疗在电子内窥镜领域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澳华内镜:澳华内镜是国内较早从事软性电子内窥镜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已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澳华内镜在电子内窥镜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迈瑞医疗:迈瑞医疗是医用内窥镜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产品涵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三大领域,在医用内窥镜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

1. 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电子内窥镜行业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推动,包括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和医疗需求增加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慢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电子内窥镜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工具,能够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提高了电子内窥镜的功能和性能,如高清晰度图像传输、远程控制、影像增强等新技术的引入,为医生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2. 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快

目前,国内内窥镜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然而,随着国内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产化替代进程将加快。国内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在政策方面,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内窥镜行业的发展。例如,2021年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颁布文件,要求内窥镜摄像系统全部采购国产产品,胸腔镜系统、宫腔镜检查镜、关节镜的国产产品采购比例至少达到75%、50%、50%。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速国产内窥镜的替代进程。

3.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电子内窥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其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多个领域,电子内窥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癌症早筛和早诊早治方面,电子内窥镜将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为提高全民癌症早筛意识,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例如,2021年6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要扩大高发癌症筛查覆盖范围,启动县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建设试点。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推动电子内窥镜在癌症早筛方面的应用。

4. 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未来,电子内窥镜将向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子内窥镜的自动化、智能化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同时,数字化也将使电子内窥镜的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电子内窥镜行业的发展。

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将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例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电子内窥镜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和诊断功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优化手术路径和操作流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目前,国内内窥镜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外资品牌主导、国产品牌逐步崛起的态势。在硬镜市场,进口品牌如德国卡尔史托斯、日本奥林巴斯、美国史赛克等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品牌如迈瑞、欧谱曼迪等市场份额较小。然而,随着国产品牌技术实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产品牌在硬镜市场的份额将逐年提高。

在软镜市场,国产品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澳华内镜和开立医疗等企业在软镜领域推出了多款具备先进技术的高端产品,并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未来,随着国产品牌技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市场推广力度的加大,国产品牌在软镜市场的份额将继续扩大。

欲了解电子内窥镜行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400-086-5388咨询专项研究服务)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pay@chinairn.com
标签:
88
相关阅读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_人保财险 ,人保有温度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金融舆情周报:央行1月再投放1500亿元PSL

金融舆情周报:央行1月再投放1500亿元PSL

小微 小微
61349
2024-02-02
一、宏观要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国务院国资委将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24年,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将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国家统计局:1月制造业PMI为49.2% 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3.央行再投放1500亿元PSL 多地获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 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1月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1500亿元。这是继去年12月重启PSL投放3500亿元后,央行再次投放1500亿元PSL。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一日投放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逾140亿元,多地宣布获得首批专项借款。业内人士认为,专项借款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创新,有利于推动城中村改造加速。 二、行业观察 1.取消外资股份比例限制 金融业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已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同时大幅减少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强、活力足、政策空间大,金融业稳健运行,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有信心和底气,进而采取举措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国际资本分享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红利。 2.苏州、苏农等7家上市银行1月获33次调研 开年一个月以来,上市银行密集发布调研公告。据财联社不完全梳理,截至1月31日,2024年首月已有苏州银行、苏农银行、宁波银行等7家银行纷纷迎来机构密集的调研,1月份合计调研次数达33次。 此轮调研中,未来资产质量趋势、信贷投放情况以及息差等问题成为各机构关注的重点。从调研情况来看,2024年银行信贷储备较为充分,开门红进展良好,并对全年信贷投放持中性乐观态度。同时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授信及审批策略,加大信贷资产管控和风险化解力度。 3.监管新规规范融券行为 私募量化多空策略将受平抑 近日,证监会重磅出手,融券业务也迎来了强监管。针对融券业务的新政,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融券政策的收紧,对参与融券业务的一些机构影响较大,包括券商、私募等,尤其是作为融券大户的量化私募所受冲击最大。 三、公司新闻 1.6家上市银行2023年成绩单出炉! 1月29日晚间,青岛银行披露2023年业绩快报。截至目前,已有杭州银行、招商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中信银行、青岛银行6家上市银行的2023年成绩单亮相。 数据显示,营业收入方面,上述6家银行中,杭州银行、长沙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4家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具体来看,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减少56.60亿元,降幅1.64%。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总收入2058.96亿元,同比下降2.60%。 归母净利润方面,6家银行均取得同比增长。从金额来看,招商银行归母净利润最高,为1466.02亿元。增速方面,杭州银行表现最为亮眼,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3.83亿元,同比增长23.15%,是唯一一家增速超过20%的公司。 2.时隔三年!招商银行再度调整 据中国证券报消息,招商银行日前对零售业务条线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新设零售客群部,并由财富平台部总经理厉明东兼任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在此次调整前,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条线下共有零售金融总部、财富平台部、私人银行部、零售信贷部四个部门。在过往的组织架构中,招商银行曾设有基础客户部,后于2018年拆分合并为零售金融总部。2021年,随着招商银行大财富管理战略的推进,该行又将原一级部门零售金融总部的大部分团队...
午后回升!创业板指涨逾2%,宁德时代涨超5%

午后回升!创业板指涨逾2%,宁德时代涨超5%

小微 小微
61604
2024-02-05
2月5日,指数午后回升,上证50指数拉升涨逾1%,创业板指拉升翻红涨逾2%,此前一度跌超4%。权重股盘中大幅走高,其中宁德时代一度大涨超5%,中国神华再创阶段新高,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海油等也有不同程度涨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外,大金融板块午后再度异动,金证股份触及涨停,光大证券大涨超8%,首创证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跟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消息面上,据证监会网站,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股票质押有关情况答记者问。问:近期,上市公司大股东补充质押公告增多,请问市场整体质押风险如何? 证监会表示,2018年以来,证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股票质押风险化解,沪深两市股票质押整体风险明显下降。截至2月2日,两市股票质押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由2018年高峰时的10.51%降为3.38%,质押融资余额由2.69万亿元降为1.59万亿元,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80%的数量由702家降为227家。就今年以来的情况看,质押规模较去年年末还有所下降。 今年年初至2月2日,沪深两市共披露大股东补充质押公告106单,较去年同期确有一定增加。但是,补充质押是质押履约保障比例低于预警线(而非平仓线)的情况下,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质权人)为保障融资安全与股东(出质人)之间约定的保护性措施,不会导致强制平仓。同时,我们引导券商等机构增加平仓线弹性,促进市场平稳运行。从沪深两市数据看,今年以来股票质押违约强平金额合计为2740.32万元,占市场日成交额的比重很小。 证监会表示,会密切监测,采取有力措施,防范股票质押风险。 展望后市,中信证券表示,当前A股市场再次陷入流动性循环连锁负反馈的过程中,这与国内经济基本面和外部地缘扰动关系都不大,交易生态恶化是主因,2月份是阻断负反馈或风险持续释放的重要观察期,须有强有力的外力干预或扭转预期的实际政策措施,才能修复市场信心。...
罕见!央行出手,爆买1400亿元!

罕见!央行出手,爆买1400亿元!

小微 小微
74641
2024-02-08
央行连续15个月出手,较为罕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末,中国央行的黄金储备规模报7219万盎司,环比增加32万盎司。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连续第十五个月增加,累计增持规模达955万盎司(约271吨)。以国际现货黄金的最新价格(2034美元/盎司)计算,累计增持金额达1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黄金储备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然较低,黄金储备总量与中国经济体量和外汇储备总量仍不匹配,再考虑到金融安全、储备资产多元化等方面的要求,未来中国央行继续增持黄金是大概率事件。 黄金价格方面,在旺盛的投资需求下,金价一路上涨,2023年平均金价达到1940.54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展望后市,瑞银集团的最新报告预测称,2024年黄金价格将达到2200美元/盎司,白银也或将会有“抢眼”表现。 央行爆买1400亿元 2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193亿美元,较2023年12月末下降187亿美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末,中国央行的黄金储备规模报7219万盎司,环比增加32万盎司,已经连续第十五个月上升。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24年1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2024年1月,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货币方面,美元汇率指数(DXY)上涨1.9%至103.3,非美元货币总体贬值。资产方面,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下跌0.2%;标普500股票指数上涨1.6%。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下降。 温彬表示,今年开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景气度有所回升。生产稳中向好,假日消费旺盛,出口边际转暖,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央行连续十五个月增持黄金的动作,较为罕见,引发市场关注。 复盘2022年11月以来的数据,中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已连续第十五个月增长,累计增持规模达955万盎司(约271吨)。以国际现货黄金的最新价格(2034美元/盎司)计算,累计增持金额达1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 汇管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央行继续增持黄金,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黄金储备的绝对量与相对量都比较低,增加黄金储备也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业内专家还指出,中国央行连续15个月增加黄金储备,有利于提升官方储备稳定性,增强外围风险抵御能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美国等经济体公共债务风险持续上升,央行合理加大黄金储备有助于分散风险,增强官方储备资产稳定性,增强金融体系发展韧性。从趋势看,各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趋势进程有所加快,以降低对单一货币及资产的过度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年,中国央行净购金量为225吨,居各国之首,超过全球央行总新增数量的20%。 据世界黄金协会2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去年12月末,我国黄金储备在官方储备的占比仅有4.3%,远低于全球14%左右的平均水平。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同期黄金储备占比均超65%。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黄金储备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然较低,黄金储备总量与中国经济体量和外汇储备总量仍不匹配,再考虑到金融安全、储备资产多元化等方面的要求,未来中国央行继续增持黄金是大概率事件。 黄金价格一路飙涨 旺盛的投资需求下,黄金价格一路上涨。2023年平均金价达到1940.54美元/盎司,较2022年高出8%,创历史新高。2024年开年以来,金价持续震荡上扬。截至发稿,伦敦金现报2032美元/盎司,下跌0.2%,站稳2000美元/盎司关口。 据瑞银集团的最新报告预测,2024年黄金价格将达到2200美元/盎司,白银也会有“抢眼”表现。 瑞银称,在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之下,预计黄金和白银价格将在2024年继续攀升。 瑞银贵金属战略师乔妮·特韦斯说:“我们预计,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将推高黄金价格。同样,这也会导致美元贬值。”她预计到今年年底,金价将达到每盎司2200美元。金价往往与利率呈现反向关系。随着利率下降,与债券等投资相比,黄金变得更具吸引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率下降导致美元贬值,使黄金对国际买家来说更便宜,从而推高了需求。 尽管美联储降息的时间和幅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瑞银仍维持对美联储放松政策的预期。自去年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以来,黄金作为避...
非对称下调贷款利率传递积极信号

非对称下调贷款利率传递积极信号

小微 小微
68515
2024-02-20
(原标题:非对称下调贷款利率传递积极信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20日,央行公布的2月LPR报价数据显示,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25个基点至3.95%,而1年期LPR报价保持在3.45%不变。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史上“最不对称”的一次降息,5年以上LPR下调幅度超过一年期25个基点,为LPR报价机制形成后最大的差额。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释放更积极的货币政策信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根据Wind统计,历史上,央行共有13次不对称降息。在2019年8月LPR报价机制改革前,央行共有4次非对称下调存贷款利率,分别发生在2002年、2008年、2012年、2014年。其中,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低于存款基准利率6个基点至27个基点;2019年8月以来,央行累计共有9次非对称下调LPR报价,其中,2022年5月、8月,5年期以上LPR下调幅度分别超过1年期15个基点、10个基点,均低于此次非对称降息。 “年初地产销售平淡,利率调降是‘当务之急’。四个一线城市1月商品房成交量环比继续回落,加之恒大清盘事件等房企风险持续扰动市场情绪,政策托底地产在今年年初就显示出紧迫性。本次5年期LPR降幅超预期,意在促使楼市量价尽快企稳,也释放出地产政策后续出台的信号。回顾2022年5月,同为5年期LPR单独调降时,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降等稳楼市政策配合出台。”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20日分析认为。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则表示,本次报价是对于1月24日国新办会议的呼应。“其中提到将把提供给金融机构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由2%下调到1.75%,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推动信贷定价基准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就是我们说的LPR下行,同时,202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此外,目前货币政策发力点聚焦于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带动整体利率水平下行,当前,经济环境需要降低实际利率,2022年以来,大行连续四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今年1月25日起,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各下调了0.25%,也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1月以来,银行主动负债工具的发行成本逐渐下行。 MLF与LPR不必然线性挂钩 从历史来看,LPR报价由MLF操作利率和报价加点共同决定,其中,报价加点主要受银行资金成本变化、信贷市场供求状况和信用风险溢价等因素影响。2月MLF操作利率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当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此次突破“范式”的降息,可窥见金融工作会议后央行政策思路变化。MLF降息落空不影响LPR调降,LPR存在单独调降的情况。 “MLF-LPR利率联动调降并不绝对,前有2023年8月5年期LPR不降为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打开空间,现有5年期LPR率先调降兼顾稳汇率与稳地产,意味着后续MLF与LPR有依照各自逻辑进行操作的空间――MLF关注汇率,而LPR则注重实体,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为银行息差打开空间。”陶川分析认为。 根据Wind统计,2019年9月至今,四次LPR单独调降前后均有降准为银行成本作缓冲;此外,去年LPR降幅小于MLF,且有三次存款利率调降,为本次LPR单独下调保留了银行息差空间。 “2月MLF利率不变,或许是出于内外均衡考虑。1月24日国新办会议上提及‘价格上兼顾内外均衡’,目前,发达经济体通胀大概率延续回落势头,但服务项目通胀仍具粘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何时启动降息有较大不确定性,中美利差倒挂幅度仍处在历史较高水平。未来,MLF是否调整仍需观测海外市场形势。”朱启兵亦认为。 此外,陶川指出,从节前央行超预期降准、地产白名单加速推进及信贷投放量创同期新高,到节后国常会及各地方部委显示的“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再到本次非对称降息,可以看出政府对今年“开门红”的成色更加重视。 记者 刘扬...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小微 小微
73738
2024-02-22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如何?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京津冀联合办以及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等专题工作组有关负责人出席,介绍三地协同发展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郭博昊/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成效: 1.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2.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3.“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通州。 4. 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 5.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6.三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 疏解非首都功能,协同推动“两翼”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省市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津冀合作,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指出,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绘就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新画卷。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聚焦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落户通州。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理事会、执委会实体运行,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并连续举办五届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带动北三县软实力持续提升。 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章。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深入对接。智慧互通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设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中关村硬创空间在津设立的中试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营,天津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商配套。天津港成为北京便捷出海口,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依托京津物流园提供“从港口到餐桌”便利化服务。 刘伯正指出,下一步,将推动“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重点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深化京津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同时,还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天津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携手支持河北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 十年来,北京坚持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三地协同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 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
黑石掌门人降薪了

黑石掌门人降薪了

小微 小微
53221
2024-02-29
(原标题:黑石掌门人降薪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出乎意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根据路透社报道,黑石掌门人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去年获得8.967亿美元的酬劳(约合人民币6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Jonathan Gray的收入也少了快一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就是说,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低迷情绪下,就连苏世民的年薪也降了,一下子少了近20亿元人民币。 这与去年黑石面临的种种挑战息息相关2023年黑石的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又因宏观市场影响,而不得不放缓退出步伐,整体退出数量与金额有限。于是才有了高管收入打折的一幕。这也是全球资本市场震荡下的一缕缩影。 2023,苏世民收入减少3成 我们从黑石最新提交的监管文件中,看到了更多信息 先来看看黑石高管人员的收入构成。根据文件,黑石指定执行官员的薪酬要素为:基本薪酬(由基本工资、现金奖金和股权薪酬组成)+绩效薪酬(由附带利息和激励费用分配组成)。这意味着,黑石高管的薪酬与公司的业绩强挂钩。 如苏世民,这么多年来,他的年基本工资与黑石总裁、CFO等执行官的薪资一样,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的35万美元(约250万元人民币)。不过,这位执掌万亿美金规模的PE老大在其他方面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拥有黑石集团近20%的股份,约2.32亿股股票,苏世民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股息支付。文件显示,2023年苏世民近9亿美元的收入主要来自近7.8亿美元的股息支付。此外,他在去年还获得了约1.2亿美元的“附带利息”和其它薪酬。 对比前两年,苏世民2023年的收入是一降再降。2021年,苏世民年薪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了11亿美元。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创纪录的13亿美元,在当年是摩根大通和高盛等投行掌门人的30多倍。 职级仅次于苏世民,Jonathan Gray的收入也呈现大幅缩水2023年总收入为2.66亿美元,比一年前的4.792亿美元同比减少44%。他从与持有的股票挂钩的股息中获得了1.41 亿美元,以及1.25亿美元的工资、股票奖励和其它报酬。 文件中还提到,为增强员工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黑石在2007年就为某些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定了奖金递延计划。在2023年,除苏世民以外的所有员工均未获得2023年奖金,均被选为参加奖金递延计划。其中,Jonathan Gray 2023财年的年度现金奖金支付也将被推迟。 黑石高管的收入情况,也直接反映了黑石上一年度的真实境况。面对较高利率以及不确定的经济前景,黑石在2023年的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尤其是第四季度更是触目惊心去年最后三个月,黑石营收同比下降25%,净利润同比暴跌85%,稀释后每股收益大幅度缩减73%。 印象深刻的还有黑石房地产投资的估值缩水。过去一年,黑石最核心的房地产策略板块的价值经历不同程度地下滑:机会主义房地产投资2023年业绩下降了6.3%,而其更稳定的创收“核心+”投资则下降了4.3%。这已经是黑石房地产业务至少连续四个季度录得最差表现了。 而与高管薪酬直接挂钩的退出业务,同样面临挑战。受并购市场冷清影响,潜在买家保持谨慎观望,黑石通过出售投资项目套现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高利率抑制了估值,黑石减少了交易量。“如果我们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我们的收益就会减少。这就是商业模式。”Jonathan Gray 曾谈此表示。 不过即便有所缩水,苏世民的收入仍然是金融行业有史以来最高的年薪之一。 交易枯竭 华尔街集体降薪了 如苏世民所言,2023年是全球市场动荡的一年。此情此景,私募股权从业者度过了艰难的一年。 在利率上升和宏观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形下,许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跌入创立以来最糟糕时期。PitchBook数据显示,去年美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活动相对于该行业管理的资本规模跌至前所未有的低点,目前退出投资的持有期中位数达到6.4年,为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退出阻碍加剧,LP难以回笼资金,于是部分投资机构越来越难筹集到新的资金,渐渐陷入到一个并不健康的循环。这也直接影响了机构里员工的工作和收入,甚至罕见出现裁员的一幕如美国一家VC机构Greycroft,由于未能达到募资目标,决定解雇旗下5名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OpenView宣布停止投资并裁掉了大部分员工等等。 为削减开支,投资机构内部每年涨薪的规律渐渐停滞。美国一家与金融公司合作的猎头公司Heidrick & Struggles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基本工资增长放缓,机构即将支付的年度奖金也“受到了一些威胁”。这意味着,行业从业者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降薪。 “由于融资减少和并购减少,今年许多公司的奖金将持平。”该公...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