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旅游经济稳步复苏与国内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滨海旅游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2025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化推进、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以及技术赋能的深度渗透,滨海旅游已突破传统“看海、玩沙”模式,向“全域、全季、全龄”的深度体验经济升级。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消费升级驱动产品迭代,体验经济成为核心动能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当前,滨海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分层化、个性化、品质化”特征。Z世代群体追求“社交+刺激”的双重体验,推动水上飞板、深海潜水、帆船竞速等运动型产品快速普及;银发族更关注“康养+文化”的慢节奏旅行,滨海温泉、海洋疗愈、历史遗迹探访等项目热度攀升;亲子家庭则对“安全+教育”需求显著,海洋科普馆、生态研学基地等设施成为目的地标配。
消费场景的延伸进一步打破季节限制。冬季通过地热供暖、室内恒温泳池等技术手段,将滨海温泉、海洋馆等项目打造为“反季节”热点;夏季结合夜间经济,推出灯光秀、沙滩音乐节等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此外,消费者从“追求低价”转向“为体验付费”,高端酒店、私人游艇、定制航线等溢价空间显著,推动行业向“品质化”升级。
(二)技术重构服务链条,智慧化与透明化并行
技术渗透已成为滨海旅游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智慧化服务覆盖预订、出行、游览全流程:AI客服实现24小时响应,无人零售终端覆盖景区核心区域,智能导览系统通过LBS技术推送个性化讲解内容。例如,部分景区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复原古代渔市景象,AR眼镜可实时识别珊瑚种类并推送保护知识,实现“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
区块链技术则聚焦解决信任痛点。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酒店清洁记录、导游资质认证等信息,海鲜餐厅利用区块链追溯食材来源,构建“从海洋到餐桌”的透明化供应链。技术赋能不仅提升运营效率,更推动行业向“可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政策红利释放资源潜力,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
国家层面通过“海洋经济战略”与“文旅融合政策”双轮驱动,为滨海旅游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海洋公园等措施平衡资源开发与保护,例如将废弃盐田改造为艺术园区,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开发生态研学项目;另一方面,推动“海洋+文旅”融合,鼓励非遗与滨海旅游结合,通过渔民文化节、海洋歌会等活动活化传统文化,开发渔船模型、贝壳工艺品等文创产品,提升目的地文化附加值。
交通基建的完善进一步拓展市场半径。高铁网络延伸、跨海大桥通车、低空旅游开放等举措显著提升目的地可达性。例如,某沿海城市通过高铁与内陆城市直连,周末短途游客量大幅增长;直升机观光、水上飞机等项目则打造“立体化”旅行体验,推动滨海旅游从“点状开发”向“网状联动”转型。
(一)北方滨海:冰雪资源激活冬季市场
北方沿海城市依托冬季漫长、冰雪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冰雪+海洋”特色IP。冰上垂钓、雪地摩托、极地温泉等项目与南方滨海形成差异化竞争。例如,某北方滨海城市利用低温环境打造“冰海奇观”主题景区,结合温泉康养推出“冰火两重天”套餐,冬季游客量同比增长显著。
(二)南方滨海:生态与国际化双轮驱动
南方沿海城市凭借温暖气候与丰富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热带雨林探险、海岛度假、海洋牧场体验等项目。通过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推广珊瑚保育计划等措施,提升目的地环保形象,吸引国际游客。例如,海南自贸港通过免税政策、邮轮母港建设及国际航线开通,推动高端度假集群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三)内陆滨海:文化赋能激活存量资源
部分内陆沿海城市虽无优质沙滩,但通过修复古码头、重建渔村建筑、复原古代海贸场景等手段,打造“没有海的海滨旅游”。例如,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博物馆、渔民生活实景演出等项目,通过“文化沉浸”弥补自然景观不足,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一)全域化:从单一景点到生态经济圈
目的地运营方通过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生态。例如,某滨海城市将渔村、工业遗址、乡村纳入旅游版图,推出“渔村生活体验+工业研学+乡村度假”复合型产品,游客停留时间延长,消费频次提升。
(二)创新驱动:技术、文化与商业模式融合
技术革新、文化挖掘与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核心增长动力。企业需建立“研发-测试-迭代”机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例如,某景区利用5G+北斗系统实现游艇航线数字化管理,结合VR技术推出“虚拟海洋探险”项目,吸引年轻客群。
(三)国际化:参与全球竞争与标准输出
随着签证便利化与交通网络完善,中国滨海旅游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企业需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包括多语言服务、跨境支付、国际营销等。例如,三亚通过引入国际酒店品牌、优化签证服务,成为国际邮轮重要停靠港,海外游客占比显著提升。
(四)可持续化:经济收益与社会价值平衡
行业将更注重社区参与、就业带动与文化传承。例如,某滨海项目通过雇佣本地渔民转型为导游,既解决就业问题,又保留传统渔猎文化;部分景区将收益用于海洋生态修复,实现“保护-开发-反哺”的良性循环。
(一)聚焦差异化产品,避开同质化竞争
投资者应优先选择具有资源稀缺性或文化独特性的项目。例如,北方冰雪海洋主题公园、南方珊瑚保育基地、内陆海丝文化综合体等,通过差异化定位降低市场风险。
(二)布局智慧化基础设施,抢占技术红利
智慧旅游系统、低碳技术、应急救援设备等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短、需求刚性。例如,无人驾驶观光潜艇、海上光伏酒店等新业态技术研发投入,可显著提升目的地吸引力。
(三)关注政策导向,把握区域红利
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政策重点区域,因税收优惠、基建支持及国际合作机遇,成为投资热点。例如,海南自贸港对高端度假项目的土地供应倾斜及企业所得税减免,吸引大量资本涌入。
(四)强化风险管控,平衡生态与开发
投资者需评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政策调整风险。例如,沿海项目需预留生态缓冲带,避免破坏红树林、珊瑚礁等敏感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购买保险、建立应急预案等方式降低运营风险。
如需了解更多滨海旅游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