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10月,长江口大雾弥漫,一艘满载集装箱的“LNG+电池”混合动力船却稳稳靠泊洋山港——驾驶台空无一人,远程操控台远在300公里外的上海临港。这条“无人船”15秒短视频冲上热搜,弹幕刷屏“船长在家开船”。在外行人眼里是热闹,在内行人眼里却是“航运脱碳”四个字的落地。
二、市场体感:三个“没想到”刷新认知
没想到1:订单最凶猛的不是“传统散货”,而是“新能源+化学品”
干散货船早已“价格战”打到成本线,LNG双燃料、甲醇预留、液氢试验船却“一单难求”。船东原话:“现在报价不是按船型,是按‘碳强度’排队。”
没想到2:AI“大副”比船长先落地
无人船尚处示范,智能能效管理系统却已覆盖七成以上在航巨轮,AI自动优化航速、纵倾、配载,单航次油耗省出“肉眼可见”的利润,船东把“算法”写进招标文件。
没想到3:人民币结算“静悄悄”过了盈亏平衡
过去航运结算=美元+美元+美元,2025年跨境人民币系统在干散货、集装箱两大船型同时跑通,汇率风险、手续费双降,外资船东也开始问“能不能RMB结算?”
1. “心脏”换代——双燃料+碳捕捉
中研普华在《2025航运报告》里提出“燃料碳密度指数”:当绿色燃料成本下降到某一阈值,新能源船舶将从“示范”晋升“商业”。2025年,国产甲醇燃料舱、液氢燃料系统先后取证,电池混动货船在长江干线跑通“换电+快充”,行业进入“放量”区间。
2. “大脑”进击——AI调度+数字孪生
航运AI把天气、浪高、港口排队、运费期货价格“四流合一”,自动生成“最省钱航路”。我们在洋山港看到,系统建议慢航两小时,等泊位空出再提速,结果省下的滞期费比油费还多。
3. “神经”植入——区块链提单+人民币跨境支付
区块链电子提单把“14天交单”压缩到“72小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对接航运平台,信用证手续费腰斩,出口商、船东、银行三方一拍即合。
四、竞争象限:把玩家拆成“四种动物”
1. 大象:全栈自研+绿色船队+金融平台,目标是“定义行业标准”。
2. 犀牛:单品极致成本,专供内河平价船,靠“规模摊薄折旧”。
3. 猎豹:技术尖刀,专啃“液氢+无人”硬骨头,三年被并购退出。
4. 刺猬:掌握独门燃料系统、碳捕捉或区块链提单,不碰船,躲在暗处收“买路钱”。
未来五年,大象与犀牛最有可能“联姻”——大象缺成本,犀牛缺品牌;猎豹必须在大象完成卡位前找到“护城河”,否则将沦为“人才池”;刺猬最舒服,但也最容易被技术路线迭代“误伤”。
明渠
- “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到2030年,绿色智能船舶比例大幅提升,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率先实现新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
- 央行《绿色金融支持船舶工业指导意见》把“新能源船舶、智能船舶”列入十大标志性产品,要求“材料—燃料—船舶—金融”全链条贯通。
暗流
- 多地政府把“电池混动船”纳入“首台套”补贴目录,设备投资可走“加速折旧”,企业三年可回本。
- 碳排放市场扩容,船舶若采用绿色燃料可抵扣碳配额,变相降低燃料“隐性成本”。
中研普华提醒:政策红利期只有三到五年,谁能把“绿色燃料+智能系统”数据跑通,谁就能在下一轮集采评分里“加分”。
六、结语:把“航运”还原成“人”
航运赛道的终点,不是“无人”,而是“宜人”。 当一条船能在零碳排放中把货物准时送达,能让船员在岸基远程操控,能让全球贸易像血液一样流动——那一刻,它不再是冷冰冰的财报数字,而是国家韧性的增量。
中研普华依托专业数据研究体系,对行业海量信息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深度挖掘和精准解析,致力于为各类客户提供定制化数据解决方案及战略决策支持服务。通过科学的分析模型与行业洞察体系,我们助力合作方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优化运营成本结构,发掘潜在商机,持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若希望获取更多行业前沿洞察与专业研究成果,可参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该报告基于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为企业战略布局提供权威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