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促发展与强监管 深市并购重组效能持续提升

小微 小微
58099
2024月02月17日

(原标题:统筹促发展与强监管 深市并购重组效能持续提升)

统筹促发展与强监管 深市并购重组效能持续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制度适应性、包容性明显提升,为推动上市公司做强主业、提升质量积极助力。

2月5日,证监会上市司召开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座谈会,就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征求部分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意见建议,并表示将科学统筹促发展与强监管、防风险的关系,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

深化并购重组改革 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大批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提质增效、做优做强。

例如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是2018年证监会针对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小额交易推出的快速审核机制,有效提高了重组交易效率。注册制以来,深市共计受理7单重组小额快速项目,已注册生效4单,其中,当升科技向控股股东矿冶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常州当升31.25%的少数股权的项目,为A股市场注册制以来首单小额快速重组项目,自项目受理至获得证监会正式批复仅历时35天,成为A股市场注册制后历时最短的重组项目。

又如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兼具“股性”和“债性”,能够为交易双方提供更为灵活的博弈机制,对促进重组交易达成、激活重组市场活力有重要作用。2023年12月,证监会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更好支持上市公司发行定向可转债为支付工具实施重组。规则发布后,富瀚微立即响应,于2023年12月28日在重组方案中增加定向可转债作为交易支付工具,涉及对价1.59亿元。

强调重组定位要求 产业并购成市场主流

注册制下,创业板并购重组要求标的符合创业板定位或与创业板上市公司属于同行业或上下游。在此监管要求下,创业板上市公司盲目跨界并购、“壳”交易大幅减少,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并购逻辑成为主流。

试点注册制改革后的创业板定位于“三创四新”,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成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的高地。试点注册制以来,截至2023年底,累计25单创业板重组项目注册生效,交易金额合计395.56亿元,超70%标的资产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超70%项目属于产业整合并购。

证监会上市司在近期召开的并购重组座谈会中,进一步提出将“支持两创公司并购处于同行业或上下游、与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标的,增强上市公司‘硬科技’‘三创四新’属性”。进一步突出了并购重组作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上市公司做强主业、提升质量的主渠道作用。

把好重组“入口关” 从严打击重组乱象

2023年并购重组市场通过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核25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1家,审核通过率高达96.15%。1单被否案例为大地海洋发行股份购买虎哥环境100%股权,被否理由主要涉及资产定价公允性、高溢价收购必要性以及信息披露合规性等方面。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审核通过率的提高反映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上市公司在进行重组时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产业的协同效应,减少了盲目的重组行为;二是注册制下对并购交易信息披露要求的加强,有效地精选了标的资产的质量,提升了整体的重组交易质量。

并购重组交易质效的提升,离不开高效精准的监管。

事前监管方面,深交所综合运用重组问询、交易核查、约见谈话、现场督导等措施,强化对股价异动、异常交易等事项监管力度,督促公司充分揭示交易相关风险。事后监管方面,深交所对重组商誉减值、承诺不履行、标的失控、控制权争夺等事项保持高度关注,聚焦整合质效,加大对重组违法违规行为的事后处罚力度。

2023年,深交所共发出60份重组问询函,对4单重点关注的重组方案进行多轮问询如漱玉平民高溢价收购天士力旗下两家连锁药房的重组交易,深交所第一时间发出重组问询函,涉及本次交易的评估方法、被收购标的的盈利能力、资金来源、资产负债率等10个问题,历时3个月、4度延期回复重组问询函后,漱玉平民最终终止该重组交易。此外,2023年,深交所共对20单拒不履行业绩承诺的案件依规作出纪律处分,涉及41名交易对手方或业绩承诺方,进一步强化监管威慑,维护市场秩序。

展望未来,在监管机构和市场各方的合力推动下,A股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激发。随着注册制的推广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未来并购重组市场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同时伴随着监管包容性、适应性的持续加强和市场生态的不断改善。这些趋势将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高效的并购环境。

校对:李凌锋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金融舆情周报:央行1月再投放1500亿元PSL

金融舆情周报:央行1月再投放1500亿元PSL

小微 小微
61340
2024-02-02
一、宏观要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国务院国资委将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24年,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将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国家统计局:1月制造业PMI为49.2% 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3.央行再投放1500亿元PSL 多地获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 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1月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1500亿元。这是继去年12月重启PSL投放3500亿元后,央行再次投放1500亿元PSL。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一日投放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逾140亿元,多地宣布获得首批专项借款。业内人士认为,专项借款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创新,有利于推动城中村改造加速。 二、行业观察 1.取消外资股份比例限制 金融业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已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同时大幅减少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强、活力足、政策空间大,金融业稳健运行,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有信心和底气,进而采取举措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国际资本分享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红利。 2.苏州、苏农等7家上市银行1月获33次调研 开年一个月以来,上市银行密集发布调研公告。据财联社不完全梳理,截至1月31日,2024年首月已有苏州银行、苏农银行、宁波银行等7家银行纷纷迎来机构密集的调研,1月份合计调研次数达33次。 此轮调研中,未来资产质量趋势、信贷投放情况以及息差等问题成为各机构关注的重点。从调研情况来看,2024年银行信贷储备较为充分,开门红进展良好,并对全年信贷投放持中性乐观态度。同时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授信及审批策略,加大信贷资产管控和风险化解力度。 3.监管新规规范融券行为 私募量化多空策略将受平抑 近日,证监会重磅出手,融券业务也迎来了强监管。针对融券业务的新政,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融券政策的收紧,对参与融券业务的一些机构影响较大,包括券商、私募等,尤其是作为融券大户的量化私募所受冲击最大。 三、公司新闻 1.6家上市银行2023年成绩单出炉! 1月29日晚间,青岛银行披露2023年业绩快报。截至目前,已有杭州银行、招商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中信银行、青岛银行6家上市银行的2023年成绩单亮相。 数据显示,营业收入方面,上述6家银行中,杭州银行、长沙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4家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具体来看,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减少56.60亿元,降幅1.64%。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总收入2058.96亿元,同比下降2.60%。 归母净利润方面,6家银行均取得同比增长。从金额来看,招商银行归母净利润最高,为1466.02亿元。增速方面,杭州银行表现最为亮眼,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3.83亿元,同比增长23.15%,是唯一一家增速超过20%的公司。 2.时隔三年!招商银行再度调整 据中国证券报消息,招商银行日前对零售业务条线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新设零售客群部,并由财富平台部总经理厉明东兼任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在此次调整前,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条线下共有零售金融总部、财富平台部、私人银行部、零售信贷部四个部门。在过往的组织架构中,招商银行曾设有基础客户部,后于2018年拆分合并为零售金融总部。2021年,随着招商银行大财富管理战略的推进,该行又将原一级部门零售金融总部的大部分团队...
券商今日金股:8份研报力推一股(名单)

券商今日金股:8份研报力推一股(名单)

小微 小微
50088
2024-02-06
券商评级是指证券公司的分析师,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潜力、财务指标、公司运营治理能力,然后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后得出的评论,备受投资者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证券之星数库不完全统计,2月6日券商共给予超20家A股上市公司“买入”评级。从行业分布看,券商2月6日关注的个股聚焦于化学制品、酿酒、电池、食品饮料、玻璃玻纤、非金属材料等行业。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全球聚氨酯行业龙头企业,万华化学最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国海证券、华鑫证券、华安证券、民生证券、群益证券、国金证券等8份研报,位居2月6日券商力推股榜首。 2月6日又有中泰证券发布研报《业绩表现超预期,提质增效重回报》,调整后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14/203.78/237.37亿元(原值为175.52/227.99/259.44亿元),对应PE分别为13.1/10.8/9.3倍(对应2024/2/5收盘价),维持“买入”评级。 浓香白酒头部企业——水井坊也备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德邦证券、东吴证券、西南证券、国金证券、华鑫证券、国元证券等7份研报关注,位居2月6日券商力推股第二。 2月6日又有华鑫证券发布研报《公司事件点评报告:提议回购提振信心,Q1业绩向好》,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为2.59/3.00/3.4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6/14/12倍,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作为锂电池行业先行者,国轩高科也备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中邮证券、民生证券等4份券商研报关注,位居2月6日券商力推股第三。 2月6日又有民生证券发布研报《事件点评:质量回报双提升,业绩大超预期》,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317.38、344.56和441.48亿元,同比增加37.7%、8.6%和28.1%;实现归母净利润9.15、11.86、13.20亿元,同比增加193.6%、29.7%和11.3%。 除了上述个股外,还有中伟股份、李子园、力诺特玻、联瑞新材、亿纬锂能、康比特、硅烷科技等多股备受券商关注,近一月获多家券商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券商给予“评级”并不绝对预示着股价的上涨,“增持”或“买入”与否,其实都是机构对于股票的“一家之谈”。因此,券商金股在大多数程度上仅是用作投资参考意义的,投资者切不可盲目买入。...
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

小微 小微
58528
2024-02-06
(原标题:A股市场掀起增持回购潮 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提质增效重回报”的号召下,近期,A股上市公司掀起“增持回购潮”。据《大众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本月4个交易日内便有近60家公司抛出增持预案,近300家公司抛出回购预案,另有不少公司股东承诺不减持。截至发稿,增持、回购的公司数量仍在增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多家公司重要股东宣布增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上周超20家公司重要股东抛出增持计划后,本周,又有包括中国天楹、苏宁环球、三维股份、味知香、中科通达等多家公司抛出增持计划,不少公司更是将“提质增效重回报”写在了公告标题上。 容知日新6日公告称,公司接到告知函,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上市公司发展理念,基于对公司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控股股东、实控人之一、董事长聂卫华,实控人之一、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贾维银,公司董事、董秘、财务总监黄莉丽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1075万元且不超过2150万元。容知日新表示,聂卫华、贾维银、黄莉丽在2023年8月25日至2023年11月9日期间已累计增持公司股份34.04万股,合计增持金额1738.74万元。 沪硅产业6日亦披露公告称,公司董事、总裁邱慈云,执行副总裁、董秘李炜,财务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黄燕及其他核心管理人员计划使用其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合计拟增持金额不低于600万元且不超过1200万元。 超124家公司已付诸行动 除了抛出增持预案,亦有公司在上周宣布拟增持后便付诸行动。中望软件2月3日公告称,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杜玉林拟增持公司股份,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500万元且不超过1000万元。6日,公司公告称,杜玉林已于2月5日增持公司股份3.15万股,支付总金额为200万元。 顺鑫农业6日公告称,顺鑫控股计划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本次增持不设定价格区间。抛出计划的同时,顺鑫控股于2月2日至2月5日增持568.34万股,增持金额9007.62万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77%。 《大众证券报》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除了上述两家公司,截至目前,本月已有124家公司重要股东及高管等实施了增持计划。 各方多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除了抛出真金白银的增持计划,不少公司亦宣布通过回购股份、承诺不减持的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记者通过Wind统计发现,截至目前,本月已有近300家公司宣布拟回购股份增强市场信心;近200家公司实施了回购行动。其中,东来技术、澜起科技、中环环保等多家公司在短短的4个交易日内已实施了两次回购。此外,香飘飘、百大集团等多家公司重要股东承诺半年年不减持公司股票。 对于近期上市公司纷纷抛出增持、回购、承诺不减持等举措,一资深市场人士在接受《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上市公司以实际行动响应号召、提振市场信心。”记者 朱蓉...
在长短债之间应该如何抉择?

在长短债之间应该如何抉择?

小微 小微
63699
2024-02-12
岁末市场走弱,债券市场交投情绪火热。放眼全年,债券基金整体表现不俗。Wind数据显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混合债券型一级指数、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混合债券型二级指数均取得了正收益。基于良好的收益表现,2023年债券基金规模快速增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债券有长短划分,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债券到底是买长还是买短呢?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债券的“长”与“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如何区分债券的长与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债券的长短通常是根据偿还期限的时间长短来划分的。 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的为短期债券;1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中长期债券或称中期债券;偿还期限为10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 02债券基金规模快速增长 短债基金更受欢迎 规模的变化往往代表市场的选择。Wind数据显示,2023年债券基金规模快速增长。 其中,短期纯债基金规模从2022年底的8329亿增长至2023年底的10300亿,单年度增长率为23.66%; 被动型债券基金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规模从2022年底的6393亿增长至2023年底的10067亿,单年度增长率达57.47%; 中长期纯债基金存量规模最大,增速略显逊色,规模从2022年底的48354亿增长至2023年底的56584亿,单年度增长率为17.02%。 从底层来看,无论是存量还是2023年度增量,被动型债券基金里跟踪短债的居多。所以整体上来看,短债基金在2023年更受欢迎。 03短债基金性价比更为突出 连续17年取得正收益 与中长期纯债基金相比,短债基金投资的债券资产久期相对更短,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虽然与中长期纯债基金相比,短债基金长期收益略低,但整体最大回撤相对更小,最大回撤的回复天数也明显快于中长债基金。 作为稳健投资的选择,短债基金在过往的投资中展现了突出的“稳定性”。无论市场牛熊,在各个年度均取得了可贵的正收益。Wind数据显示,短期债券型基金指数自2006年7月28日的基日以来,连续17个完整年度取得正收益。 2023年,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在各类债券指数中最大回撤最小,仅为-0.15%。相较于所取得的3.27%的全年收益而言,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的投资性价比突出。 04长债基金风险与收益更高 一般而言,长债利率与经济预期的相关度更高,短债利率与央行的操作、资金面环境相关度更高。从风险收益特征来看,组合久期越长,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就越大,所以长债潜在的风险和收益大于短债。 当前阶段长债对于资金的吸引力更高。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2024年1月第二周及第三周基金产品的债券交易情况,1年及以下期限的利率债被买入,而7-10年以及20年以上期限的品种也在被买入,居于中间段的有所卖出,长端买入的规模大于短端。 一方面,市场对于年初以来降息的期待强烈,同时对于未来的基本面预期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博弈利率下行带来的债券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是,年初时点机构的配置需求较强,进一步助推超长债行情的演绎。典型如保险机构,其负债端久期较长,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很高。他们在年初倾向于配置期限更长的利率债,以期获得更高的票息收益。 而在当前时间节点一年以下短期债券也被买入的原因在于机构需要借助短期债券流动性较好的特性便于随时调整投资组合。 05未来买长还是买短? 在高波动的A股市场下,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组合中加入债券基金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30年期国债、10年国债收益率近期持续下行。短期长债对于经济偏弱和货币宽松预期的定价较为充分,进一步大幅下行或需要新的催化条件;另一方面,从曲线形态来看,当前十分平坦。未来存在走陡的可能(短端利率下行),短端性价比相对更高。 从配置端的生态变化来看,随着存款利率下行,货币及现金类产品受到更严格的投资约束,越来越多稳健理财需求将目光瞄向短债基金。...
生物医药港股春节强势反弹 深市龙头接力“高成长赛道”

生物医药港股春节强势反弹 深市龙头接力“高成长赛道”

小微 小微
73077
2024-02-18
(原标题:生物医药港股春节强势反弹 深市龙头接力“高成长赛道”)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港股龙年开年连涨三日当中,生物医药股的强势反弹受人关注。 其中,2月16日,港股制药、生物行业指数上涨5.26%,微创医疗大涨22%,思派健康大涨约21%,药明生物大涨12.06%。多只A+H港股也涨幅喜人,泰格医药上涨8.67%、凯莱英上涨8.67%、康龙化成上涨8.98%。 从前期发布的基金季报来看,不少公募基金早在去年四季度就对港股的生物医药等板块进行了提前埋伏。海通证券研报显示,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主要加仓了港股中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汽车板块。其中,生物科技板块重点加仓了康方生物和金斯瑞生物科技,基金持股市值占比和环比分别提升0.7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生物医药港股在春节期间上演的“绝地反击”,以及生物医药公司的年报业绩回暖、估值处于低位,让市场对即将开市的A股相关产业链公司也有所期待。 以深市为例,Wind数据统计显示,纳入统计的258只深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中,已近60家相继披露了2023年业绩预告,29家预增,8家扭亏,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超100%的公司达13家。其中,康泰生物预计实现净利润约8.5亿元至9.5亿元,同比增长740.50%至815.86%,普瑞眼科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60亿元至2.85亿元,同比增长1163.98%至1285.51%。 平安证券分析称,从估值看,生物医药板块PE(TTM)估值为28.73倍,对于全部A股(剔除金融)的溢价率为52.22%,无论是绝对估值还是溢价率,都接近10年来的最低点。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市场对集采影响已经形成充分预期,医保谈判规则逐步完善,政策面整体趋于温和,有利于医药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CRO龙头领衔反弹 在春节期间强势反击的生物医药港股中,一众A+H股深市CRO龙头涨幅可观,正在走出此前“药明系”受美国参院版《生物安全法》影响,其背后是多家深市药企逐步优化其成本、研发管线以及研发策略,重点投入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创新项目,为后续创新药的良性发展夯实了稳健的基础。 以“A+H”两个平台上市的康龙化成为例,其1月28日披露的2023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营收113.96亿元~117.04亿元,同比增长11%~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7亿元~16.36亿元,同比增长14%~19%。对于年报业绩表现,康龙化成表示,报告期内各公司业务板块收入稳步增长,主营业务总体利润有所增长。 作为全球收入规模前三的临床前CRO服务商,康龙化成不断完善CRO“全流程、一体化、国际化”的平台服务能力。从业务构成看,康龙化成主要有实验室服务、CMC(小分子 CDMO)服务、临床研究服务、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等四大业务板块。其中,实验室服务是康龙化成发展的基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均在60%以上。 康龙化成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指出,为提升实验室服务的市场份额,公司加强实验室化学服务和生物学服务的客户转化,各个业务板块协同增长;同时通过中、英、美三地实验室服务的高效联动,满足全球客户在不同研发阶段的多样化的需求,助力客户在多国范围内将研发项目快速由临床前研发向临床阶段推进。 并购整合也是创新药龙头们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以国内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为例,作为中国CRO中最早提供若干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如药物警戒、医学影像、真实世界研究及科学事务等)的机构之一,公司也通过并购整合,提升海外业务以及临床运营的协同能力。 在2023年1月,泰格医药完成了对Marti Farm的收购,Marti Farm是一家为欧洲及全球客户提供药物警戒、临床运营、医学翻译、注册和医学事务等专业服务的临床合同研究组织(CRO)。 “此次战略收购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欧洲地区的服务能力与规模,提升公司药物警戒全球化、一体化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为全球客户在欧洲提供高质量临床服务的能力”,泰格医药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指出,“未来公司将通过团队扩张或并购整合,进行全球商务开拓,在欧美以及新兴区域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步提升全球运营能力”。 对于已经历较长时间调整的创新药产业链板块而言,正处于估值、基本面、政策和创新爆发的四重底部区域,随着诊疗量恢复、集采高峰结束以及医保降价预期稳定,推动上市公司业绩逐季改善,市场认为其有望成为医药行业的反弹先锋。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频现,我国创新药企业陆续进入收获期,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中长期来看,建议重点关注创新实力强,具有真成长性的相关优质企业。 新品上市、出海策略注入动力 在政策面整体趋于温和的大背景下,相关上市公司纷纷锚定“研发创新”和“国际化”两...
AI PC风口来了,科技巨头抢先布局,A股这些概念股获扎堆调研

AI PC风口来了,科技巨头抢先布局,A股这些概念股获扎堆调研

小微 小微
53417
2024-03-03
(原标题:戴尔突然暴涨,什么情况?AI PC风口来了,科技巨头抢先布局,A股这些概念股获扎堆调研)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I PC越来越成为受关注的对象,诸多上下游厂商纷纷展开布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戴尔科技股价大幅走高 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戴尔科技(DELL.US)股价大幅走高,盘中股价一度涨超38%,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截至收盘,该股收于124.51美元/股,总市值达到886亿美元。 美国时间2月29日盘后,戴尔科技集团(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DELL)公布了2024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业绩报告。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23.2亿美元,同比下降11%,市场预期为221.6亿美元;第四季度净利润为11.6亿美元,同比增长91%。 戴尔业绩的强势增长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为AI技术的拉动。戴尔首席运营官Jeff Clark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AI优化服务器持续增长,订单数量几乎环比增长了40%,积压订单几乎翻了一番,在我们财年结束时达到了29亿美元。” 戴尔商用电脑和软件副总裁Meghana Patwardhan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从短期来看,市场上存在着配备AI硬件和未配备AI硬件的两种PC,但从长期来看,所有的个人电脑都将成为AI电脑。 AI PC出货量将爆发式增长 根据IDC的定义,AI PC是具有特定系统级芯片(SoC)功能的PC,能够在本地运行生成式人工智能任务。IDC预测,AI PC的出货量预计将在2024年达到近5000万台。而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67亿台以上,将占全球PC出货量的近60%。 Canalys预计,2024年将是AI PC放量的初期,2025年成为市场主流产品,2026年占整体PC销售的一半以上,2027年出货量占比升至60%。 从年初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到近期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一些新的行业趋势正逐步显现,比如AI PC越来越成为受关注的对象,诸多上下游厂商纷纷展开布局。 在本届MWC上,联想推出新一代商务AI PC,包括ThinkPad T14第5代等多款产品;荣耀面向全球发布了自家的AI PC——荣耀MagicBook Pro 16;戴尔也推出了多款具备AI能力的商用笔记本新品。而作为诸多PC厂商的核心供应商,英特尔更是宣布百款商用AI PC即将上市,明年将为1亿台AI PC提供处理器。 对于AI PC的前景,行业巨头相当看好。高通的高管认为,AI将推动PC市场进入超级换机周期,而这个周期将在2024年开始。英特尔的高管则表示,AI PC将在未来四年内逐步成为主流,占据80%的PC市场份额。戴尔的高管更直言,未来每台PC都会变成AI PC。 机构密集调研这些股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A股公司中涉及AI PC概念的股票超20只,合计A股市值5299亿元。截至3月1日收盘,2月以来概念股平均涨幅23.75%,软通动力、博杰股份、思泉新材、拓维信息、飞荣达、海光信息、光大同创累计涨幅均超30%。 多只概念股今年以来获机构密集调研。数据宝统计,截至3月1日收盘,合计有12只概念股迎来机构调研,其中龙芯中科、亿道信息、莱宝高科、协创数据、泓禧科技均获调研3次以上。 龙芯中科今年以来获调研6次,次数排在首位。公司在最近1次被调研时透露,目前已建成与X86/ARM并列的顶层基础软件生态。龙芯第二代GPU核LG200将在2K3000中应用,支持图形加速、科学计算加速、AI加速;2K3000计划在今年上半年交付流片。 从未来增长潜力来看,根据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2024年、2025年净利润增速均有望超20%的概念股有7只,分别是海光信息、闻泰科技、软通动力、龙芯中科、长盈精密、芯海科技、春秋电子。 以最新收盘价与机构一致预测目标价相比,闻泰科技、龙芯中科、长盈精密、芯海科技上涨空间逾30%。 闻泰科技上涨空间达66.27%,居首位。德邦证券在研报中认为,未来随着笔电ODM、汽车电子等新业务进展顺利,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叠加新客户开拓,闻泰科技将持续成长。公司在IGBT和第三代半导体上积极布局,不断推出新品实现矩阵式覆盖,进一步打开成长天花板。...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