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9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将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的一种机制。具体来说,政府首先将碳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管理体系,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向这些企业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这些配额代表了企业在一年内允许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超过了分配的配额,就必须在市场上购买额外的碳排放权,否则将面临罚款或其他法律后果;相反,如果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措施减少了碳排放,使得分配的配额有剩余,这些剩余的配额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自2021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允许买卖与碳排放权相关的产品,如碳配额和碳金融衍生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控排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分别扮演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后首次印发相关重点工作通知,对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碳排放配额分配清缴管理等全环节全流程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作出明确要求、
根据《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了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了489.61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正逐步成为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灵活且经济的减排方式,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激励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减排措施,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建设,已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且稳定运行的碳交易体系。这一市场不仅覆盖了全国六成以上的碳排放量,还通过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起多层次的低碳发展激励机制,为未来的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市场在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与国际协同等方面的潜力将持续释放,推动中国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政策与机制创新驱动市场扩容
未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策框架将进一步完善,围绕“双碳”目标的制度设计将更加精细化。一方面,全国统一市场与地方试点的协同机制有望深化,通过动态调整配额分配规则,平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向法律层面升级,市场运行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将显著提升,为各类主体参与交易提供稳定的制度预期。此外,政策支持将推动碳金融衍生品创新,期货、期权等工具的逐步引入,将增强市场流动性并提升价格发现功能,吸引更多长期资本参与碳资产管理。
市场覆盖范围的拓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重点控排行业将进一步扩容,航空、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有望纳入管理体系,形成更全面的减排约束。同时,中小微企业的参与机制将逐步完善,通过简化MRV(监测、报告、核查)流程、降低履约成本等措施,激发产业链末端的减排潜力。自愿减排市场的重启将为林业碳汇、新能源项目等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技术与产业转型催生市场新动能
绿色技术创新将成为驱动碳市场发展的核心引擎。随着监测与核证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将大幅提升,为配额管理与交易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加速,将通过自愿减排项目转化为市场认可的碳资产,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的普及将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技术赋能将促进低碳供应链体系的构建。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转型将为碳市场注入持续活力。高耗能行业面临的减排压力将倒逼其加快工艺改造与绿色技术研发,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效提升降低碳成本。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减少碳排放,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也将丰富市场供给,形成“减排—交易—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此外,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低碳转型将催生新的碳资产需求,推动市场从工业领域向全经济体系延伸。
(三)国际协同与挑战应对塑造市场新格局
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深化将推动中国碳市场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随着跨境碳关税等机制的实施,出口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碳成本约束,这一外部压力将转化为参与国内碳市场的内生动力,促进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的构建。同时,中国碳市场与欧盟等成熟体系的交流合作可能逐步加强,在配额互认、标准对接等领域探索协同路径,提升全球碳定价话语权。
面对发展中的挑战,市场将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瓶颈。监测与核查体系的覆盖面需要从重点行业向全领域扩展,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培育将填补专业能力缺口。区域间碳市场的协同机制需进一步理顺,减少配额转换损耗,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此外,金融监管体系将同步完善,防范价格操纵、配额过剩等风险,确保市场在稳定运行中实现减排目标。
总体而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从基础建设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政策、技术、产业的多重驱动下,市场将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平台,不仅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经济激励,更将助力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未来,随着机制创新的深化与国际合作的拓展,这一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碳定价的重要枢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想要了解更多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